綿陽新聞網訊 散文里的綿陽,藏著怎樣的風情與底蘊?日前,“以詩會城”《劍南文學》悅讀會如期舉行,圍繞“散文詩里的綿陽”主題展開作品閱讀分享。
此次悅讀會的核心作品,源自綿陽5位作者的集體創作——他們以散文詩為載體,分別聚焦綿陽的歷史文化、民族民俗、科技城建設、紅色文化與新農村風貌,首次以散文詩體裁對家鄉進行的整體性文學書寫。活動當天,參與創作的5位作者,逐一分享了創作背后的經歷、感悟與心得。
雨然在《綿陽科技城,照亮自己的光》中,從紅磚房、三坐標測量機等細微場景切入,將硬核的科技意象轉化為柔軟的文學探針,以“詞語與探針”的雙線結構,生動呈現出科技與人類相互照亮的精神圖景,讓科技城的溫度躍然紙上。蔥蔥則在《永遠閃亮的紅色故事——訪梓潼兩彈城》里,以女講解員的身影、塵封的家書、萬家燈火的溫暖等片段為線索,重構兩彈城的紅色記憶,通過細節打磨與情感注入,讓歷史人物仿佛在文字中“重新散步”,字里行間滿是對英雄時代的感恩與致敬。瓦片的《綿州密碼》將目光投向民俗與非遺,聚焦“跳曹蓋”“羌紅”“青林口高抬戲” 等獨特文化符號,嘗試以文字“折疊時空”,讓傳統民俗與現代生活在詩行中對話,喚醒讀者對綿陽鄉土文化的血脈共鳴。許星的《新山鄉走筆》則帶著新聞視角,捕捉綿陽鄉村的蛻變軌跡,從石椅羌寨的古樸風情、葡提莊園的豐收景象等現實場景中提取詩意,生動展現鄉村振興中的生機與溫度,寫下“新時代山鄉的幸福樣本”。王德寶的《蜀都在望(外三章)》,則選取富樂山、涪江、越王樓等綿陽標志性地理與文化符號,以個人視角串聯起城市千年文脈,傳遞出歷史與當代的精神接續,為“小文體書寫大題材”的創作探索提供了鮮活范例。
對于這組作品,業界專家也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表示,這5篇主題作品,為讀者讀懂綿陽打開了一扇詩意的窗口。(張玉博 記者 張登軍)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