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左綿偶成
趙拚(宋)
東南再守二年間,
徙蜀何須問險艱。
入覲已違龍尾道,
出麾還過鹿頭關。
與民共約三春樂,
顧我都忘兩鬢斑。
歲滿乞骸何處還,
仙棋一局爛柯山。
宋熙寧五年(1072年)夏秋之交,一位兩鬢染霜的老者,沿著古蜀道緩緩前行,途經綿州城,奔赴成都府任職。這位老者正是趙拚,彼時已65歲高齡。此次出任成都府知府,是他第四次入蜀為官,也是第二次執掌成都府。行至綿州,觸景生情,他將自己多年的宦途感慨傾注筆端,寫下了《過左綿偶成》一詩。
自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進士及第后,趙拚便踏上了漫長的宦海征程。在世人眼中,趙拚的仕途堪稱順遂——從基層官吏逐步晉升,最終官至參知政事,躋身執政大臣之列。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擔任殿中侍御史期間,他因彈劾京城官員毫不留情,遭到朝臣的排擠打壓。為此,他多次主動請求外調地方,而他在任上的卓越政績,始終得到皇帝的認可與嘉獎。
在趙拚的仕途履歷中,“入蜀為官”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曾先后四次奉命入蜀:第一次是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冬季,趙拚由海陵知縣調任蜀州江原縣(今成都崇州)知縣。
第二次是嘉佑元年(1056年),他由睦州知州改任梓州路轉運使,不久后又轉任益州(嘉佑四年更名為成都府)路轉運使。此次入蜀,綿州通判鮮于侁的突出政績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積極向朝廷舉薦,雖“未及用”,但數月后,鮮于侁仍得以提拔,出任尚書屯田員外郎。
第三次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趙拚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出任成都府知府。
第四次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因“成都以戍卒為憂”,宋神宗特命趙拚再度出任成都府知府,以安撫地方。
在這四次入蜀的經歷中,趙拚有三次都途經綿州。第四次入蜀路過此地時,或許是想到自己在京城與地方之間反復調任的坎坷仕途,他內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過左綿偶成》這首詩。
“東南再守二年間,徙蜀何須問險艱”,這句詩的大意是:我在東南地區任職兩年(首句自注“自杭徙青”,即從杭州調任青州),如今又奉命調往四川,蜀道即便艱險,又有何懼?結合趙拚此前三次入蜀的經歷,詩句中不難流露出他對頻繁調任的疲憊與無奈。
“入覲已違龍尾道,出麾還過鹿頭關”,意為:此前在京城覲見皇帝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如今卻又手持符節,再次經過蜀道上的鹿頭關。趙拚曾擔任殿中侍御史、知諫院等職,因彈劾權貴毫不妥協而遭排擠,雖多次主動申請外調基層,但內心深處始終渴望重返政治中心,為國效力。
“與民共約三春樂,顧我都忘兩鬢斑”,描繪的是:來到四川后,我將與百姓共度三年任期的歡樂時光,以至于全然忘卻了自己兩鬢已斑白的年歲。此時的趙拚已65歲,歲月的痕跡清晰可見,但他心系百姓的初心始終未改。
“歲滿乞骸何處還,仙棋一局爛柯山”,則道出了他的心愿:此次任職期滿后,便向朝廷申請退休,回到家鄉的爛柯山,效仿傳說中的神仙,悠然自得地下棋度日。此次入蜀,已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外調任職,年事已高的他,早已萌生了退隱之心,向往閑適恬淡的隱逸生活。
整首詩中,趙拚并未著墨描繪綿州的山川風物與人文景致,卻在這片土地上觸發了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將頻繁調任的疲憊、對政治理想的執著、心系百姓的情懷以及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融為一體。
趙拚第四次入蜀時,已是年過花甲的老者,雖有歲月不饒人的感慨,但他勤政愛民的初心從未改變。從《過左綿偶成》的詩句中,我們能清晰感受到他萌生的退意,而此次入蜀,也確實成為了他最后一次外調任職。
美好的心愿終得實現。趙拚在成都府知府任上任職兩年后,于熙寧七年(1074年)調任越州知府;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二月,他正式致仕退休;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趙拚與世長辭,結束了他清正廉明、心系百姓的一生。
人物檔案
趙拚(1008年-1084年),字閱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他考中進士,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因彈劾不避權貴,獲“鐵面御史”之稱。其仕途生涯中曾四度入蜀為官,兩度出任成都府知府。宋神宗時,他被擢升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著有《清獻集》傳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