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氣溫驟降,流感防控進入關鍵期,不少市民擔憂家人及孩子受流感侵襲。流感與普通感冒有何區別?如何科學預防?哪些人需打疫苗?近日,記者采訪了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徐維國,為市民答疑。
徐維國介紹,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甲型流感病毒H3N2是常見季節性流感亞型,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具有強變異性,每年流行毒株可能不同。其癥狀多為高熱(39℃-40℃),伴有頭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狀,病程7-10天,嚴重時可能引發肺炎、心肌炎等并發癥,對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威脅更大。而普通感冒癥狀較輕,多為低燒、鼻塞、流涕,一般5-7天可自愈。
“接種流感疫苗是目前最經濟有效的預防手段。”徐維國強調,流感疫苗并非打一次管終身,因病毒每年可能變異,世界衛生組織會更新疫苗組分,需每年接種才能獲得有效保護。他建議6月齡-5歲兒童、孕婦、60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醫務人員及養老院、保育機構工作人員及時接種。
關于接種時間,徐維國建議9-10月完成接種,最晚不遲于10月底。“接種后需2-4周產生足夠抗體,趕在11月至次年1月的流感高發期前接種,保護效果最佳。”
日常防護同樣重要。徐維國建議,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動水按“七步洗手法”揉搓不少于20秒;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 30分鐘;進入地鐵、醫院、商場等密閉場所建議戴口罩;流感高發季盡量少去人群密集場所;通過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
針對“接種疫苗仍感冒”的疑問,徐維國解釋,流感疫苗僅針對流感病毒,對引起普通感冒的其他病毒無效,且目前使用的滅活疫苗不含活病毒,接種后不會引發流感。
若不慎感染流感,徐維國建議及時就醫,早期診斷治療是關鍵。同時需居家休息,避免帶病上班上學;做好家庭隔離,盡量不與家人尤其是高危人群密切接觸;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亂吃藥,早期抗病毒治療可縮短病程、降低傳播風險。(記者 彭雪 劉鳳君)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