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研發、綿陽轉化,成都孵化、綿陽應用——
“綿陽科服空間”讓科研成果加速“跑”向市場
近日,位于綿陽創新中心的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的一間會議室內,基于全國產自主可控高端控制芯片的智能裝備研究團隊技術負責人陳杰正在緊張地進行技術研討。
不久后,他們將搬“新”家。今年9月,掛牌入駐成都科創生態島的“綿陽科服空間”,這個“創新前哨”不僅是一個辦公場所,更是一場跨越地域界限的創新實踐,讓陳杰這樣的科研團隊能夠借助成都與綿陽兩地優勢,實現創新效能最大化。
“這里是我們的大本營,而成都的空間將是我們對接創新資源的‘橋頭堡’。”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彤表示,這個正在籌建的空間承載著特殊使命,既要對接成都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又要服務綿陽堅實的產業基礎,打造“成都研發、綿陽轉化,成都孵化、綿陽應用”的協同創新格局。
在劉彤的規劃中,這個空間將發揮多重功能:孵化創新團隊、促成科技成果對接交易、開展路演展示和招商引資,也將成為綿陽捕捉全球科技前沿趨勢的“雷達站”,第一時間洞察新技術、新方向。同時,綿陽的企業可以在此發布技術需求,委托或聯合成都的科研團隊進行技術攻關。
而這場協同創新實驗的核心,在于構建完整的創新鏈條——
在前端,空間將作為“創新大腦”,深度對接成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資源;在中端,利用成都完善的科創服務體系,幫助項目實現“從1到10”的突破;在后端,綿陽則提供產業化的廣闊天地,完成“從10到N”的跨越。
“成都專注研發創新,綿陽提供應用場景,這樣的分工協作能讓企業創新成本更低、發展更好。”劉彤說,這種協同不僅有利于雙方,對整個區域創新發展都具有示范意義。而兩者的結合,更形成完整的創新閉環。
從綿陽到成都的“加速度”,對于首批入駐“綿陽科服空間”的陳杰團隊而言,這次搬遷也意味著全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團隊專注于從芯片到中間解決方案到應用落地,‘綿陽科服空間’投入使用后,將能更好地幫我們對接場景需求、人才和市場。”陳杰表示,在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幫助下,團隊已成功獲得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支持。目前,在新能源領域已開始應用落地。
當成都的智慧遇見綿陽的制造,當實驗室的靈感碰撞產業的需求,這個即將啟用的空間,正在打造技術交易、資本對接、政策服務的全鏈條體系。它不僅是展示窗口,更將成為資源樞紐,讓創新要素在成綿之間自由流動。(記者 尹秦 宋德平 見習記者 劉燚 實習生 李書儀)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