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縣范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蹭飯”視頻走紅后,一直熱度不減。從今年6月到現在,各地“抄作業”者眾多。這種盲目跟風,往往只借到了親近群眾的“形”,卻丟掉了深入群眾的“魂”;“蹭”到了短暫流量,卻可能將民心推遠。
流量時代,有流量才可能匯聚人氣,有人氣才可能帶動百業興、群眾富。從田間地頭“魔性尬舞”到戲仿古裝劇“硬凹造型”,基層干部主動觸網、“親自下場”,尋求“出圈”獲取流量,促進地方發展,其初衷值得肯定。但凡事過猶不及。若將“流量”簡單等同于“政績”,把庸俗當有趣,把“出丑”當“出奇”,不惜以“出格”換“出圈”,則已步入誤區,異化為新的形式主義。
前兩年,各地文旅局長紛紛以“網紅”身份為地方代言,一度成為輿論焦點。實踐表明,有效的文旅推廣,遠不止干部的個人出鏡或制造話題,它并非一蹴而就的“速效藥”,而更像是水到渠成的“加分項”。相比之下,產品體系的多元、服務設施的健全、消費環境的優化,這些基礎性工作更為關鍵。換句話說,就算迎來“潑天流量”,能不能接住接好,看的不是某位干部的“鏡頭表現力”,而是廣大游客的“體驗滿意度”。
一些基層干部深陷“流量至上”陷阱,根源何在?一是考核“指揮棒”偏離,一些上級部門重“痕”不重“績”,看“圖”不看“實”,簡單以點擊率、點贊數為“硬杠杠”,迫使干部在“網紅”路上疲于奔命。二是工作本領“斷層”,面對新技術浪潮,部分干部傳統方法失靈,創新本領匱乏,只能在低水平模仿中迷失方向。三是心態“急功近利”,一些干部誤將網絡流量當晉升捷徑,總想投機取巧,妄圖“一夜爆紅”。
流量如潮水,來得快,退得更快。真正的政績,從來不是熱搜上的曇花一現,而是群眾心中的長久豐碑。一個地方要想真正“紅”起來,依靠的絕非千篇一律的“網紅套路”,而是獨具特色的文旅底蘊、貼心周到的公共服務、扎實完善的產業配套。這些或許不總能瞬間“吸睛”,卻能潤物無聲地“聚民心”“促發展”。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岜團村的“水上斗牛節”與浙江金華湯溪鎮的文旅情景劇《湯溪傳》,提供了范例。前者通過構建“村企合作”模式,讓古老民俗煥發新生,帶動農特產品銷售。后者由村民用鄉音演繹萬年稻作文明,讓文化遺產從書本走入生活。二者的成功,關鍵在于對本土文化基因的真誠守護和創新轉化。
流量本身是中性工具,其價值取決于為何所用、如何所用。為此,基層干部亟需真正回歸“服務者”本色,推動“流量”向“留量”的實質性轉化。這意味著,干部工作重心必須從“屏幕前”轉向“田地間”,時間和精力必須從追求曝光度投向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治理水平、解決民生痛點。唯其如此,才能將“線上流量”切實轉化為“線下增量”。
更為關鍵的是,評價機制必須果斷糾偏。應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突出民生實績的多元考核體系,核心是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本地就業、環境改善、公共服務滿意度等硬指標的權重。評估一些宣傳工作的成效,不僅要看傳播數據,更要關聯考察其在招商引資、產品銷量、游客增長等方面的實際貢獻。不僅要看線上有多“火”,更要檢驗線下是否“活”、百姓腰包是否“鼓”、群眾笑容是否“甜”。
從“騎著馬下鄉”察民情、解民憂,到“拿著手機直播”宣政策、展風采,工具與場景在變,但“為民服務”的初心不能變。當每一個創意視頻的背后,是更美的鄉村環境、更優的公共服務、更旺的富民產業時,“花式宣傳”才不再是孤立的表演,而是鄉村振興中動人的音符。(新聲)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