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上,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學員”在模擬場景中精準作業,學習如何服務人類生活;
10多公里外的綿陽惠科科技有限公司固晶車間里,技術人員正俯身調試設備,即將試產的Mini-LED模塊閃爍著微光;
而在光子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內,一束激光正穿透材料,照亮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
這些看似獨立的創新現場,共同勾勒出綿陽推進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圖景。
今年以來,綿陽把推進重點產業建圈強鏈作為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圍繞“587+”現代產業體系,在機器人、新型顯示、激光技術等賽道上全面發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機器人展示
機器人訓練場 新苗破土,“智能軍團”苦練內功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從行動靈活的上路展開巡邏,到隨著音樂的節奏跳上一段動感的舞蹈;從熟練的跟著提問開展對話,再到穩定地將各種物品放到對應的置物框中……10月20日,記者走進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仿佛進入到了科幻世界,而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無疑是最亮眼的存在。
這里是集研發創新、訓練驗證、標準制定、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綜合服務平臺,肩負著推動四川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的使命。
如何理解“訓練”二字?通俗一點來講,這里就相當于給機器人打造了一所“學校”,通過模擬構建豐富的物理環境、實現深度交互與海量數據采集,加速機器人自我學習、算法迭代與能力升級,提升機器人智能化水平,助推機器人在多領域深度應用。
在訓練場二樓的一處家居區記者就看見,一款白色的機器人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將瓶裝礦泉水、膠帶、錢包等從散落的桌面上依次放入一邊的筐中,既需要機器人精準識別物體,又考驗機械控制的能力。
“通過我們的訓練,平時操作中遇到的一些情況,比如VR設備映射的延遲、定位點的偏差等等,可以不斷的收集數據,從而反饋給開發人員進行進一步調整,保證訓練能夠更加的有效率,也更加的精準。”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技術人員劉豪文表示。
作為西部首個省級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該訓練場由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主導籌建與運營,按照“1+2+N”模式,打造1個創新中心、“軍用、民用”2個集中訓練基地、N個多元化末端一線應用場景,加快建設集研發創新、訓練驗證、標準制定、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綜合服務平臺。
訓練場一樓為商貿文旅訓練場景,打造機器人集市、機器人小劇場,通過數據賦能,訓練機器人基于多模態的空間感知與定位、基于知識庫的智能問答與交互性能。訓練場二樓為社會民生訓練場景,通過還原家電賣場、智能家居場景,訓練機器人顧客跟隨與指向性講解、情緒感知及意圖識別、家務操作及情感陪伴等性能。訓練場三樓為先進制造訓練場景,1:1復刻搭建工業場景,訓練機器人掃碼貼標、物料搬運、柔性穿線等工業制造性能。
“目前,訓練場與優理奇、樂聚、天鏈等5家機器人本體企業展開合作,進行機器人訓練數據采集的工作。”四川省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項目經理張維告訴記者,在訓練場里通過不斷重復的機器人訓練,不僅提升機器人的交互、運動控制等基礎能力,同時通過定制化場景,比如長虹、華豐以及富臨精工的實際場景,也可以加速機器人實際應用落地。“目前我們的智能螺釘機器人以及我們的虹曦導覽導購機器人,已經在工廠和賣場進行實際應用。”
“訓練場”下一步怎么走?對此,張維表示,他們將通過持續的訓練,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數據,將訓練場打造成數據共享基地、技術攻關中心、產業孵化平臺,同時引入更多的場景和更多的機器人企業進行合作,將機器人異構的數據進行打通,“目前在行業里面,機器人異構數據一直是困擾訓練提升的難題,機器人的訓練和具身智能大模型訓練都遇到了很大的阻礙,我們訓練場通過加入更多的場景,讓機器人的訓練數據得到補充,同時建設打通異構數據平臺,推動機器人產業鏈的發展。”
作為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核心承載地,綿陽正錨定“587”產業體系新賽道,聚力構建機器人全產業鏈生態,推動這一新興產業從“新賽道”向“主賽道”加速邁進。

四川示潤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檢驗產品 視覺綿陽資料圖
新型顯示產業園 秀木成林,鏈主企業集聚成群
10月20日,綿陽市涪城區新型顯示產業園,綿陽惠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固晶車間里,一片靜謐中的繁忙。身著防靜電服的技術人員正俯身于一臺臺精密的設備前,進行著最后的參數校準,首批Mini-LED顯示模塊即將開始試生產。
“我們后段的商貼膜工藝、固晶工藝,實現了更小的誤差范圍和精度。”綿陽惠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遠橋指向正在調試的設備介紹,“從整個產業鏈來看,我們從材料技術到產品視效,不斷尋求突破,目標就是更高的色域、更高的亮度、更低的功耗。在這些維度上,我們具備領先優勢。”
一樓的展廳內,136英寸的一體機更是引人注目。“這是由無數塊8英寸的Mini-LED模塊組成,采用獨特的前維護設計,就像拼樂高一樣,哪塊壞了,直接用專業吸盤工具取下來更換即可,大大降低了維護成本和時間。”蔡遠橋介紹,讓這項高技術工藝變得直觀可感。
這優勢的背后,是企業持續的研發投入,也離不開土壤的滋養。蔡遠橋特別提到了涪城區的營商環境:“政府非常務實高效,也極有責任心。從項目具體的裝修、消防,到辦理相關營業執照等手續,都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和支持,讓企業能心無旁騖地搞發展。”
距離惠科科技不遠的綿陽惠科顯示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50多條全自動化液晶面板后端加工生產線晝夜不息,機械臂精準舞動,從4.7英寸到86英寸的液晶顯示面板等產品依次下線。這家于2023年3月建成投產的模組項目公司,也已成為綿陽新型顯示產業的關鍵一環。
新型顯示產業從“一棵大樹”成長為“一片森林”,其背后正是四川綿陽工業園在“強核心、優生態”兩方面的持續發力——
在強核心上,借力省市支持,依托龍頭企業,成功引進總投資240億元的惠科MLED項目(惠科全彩電子紙及MLED玻璃基背板生產線項目),推動Mini-LED項目建成,實現試生產,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能級,力爭2027年新型顯示產值突破700億元。
在優生態上,針對主導產業,出臺“1+N”一攬子支持政策。新建涪創智能制造產業園等產業載體48萬平方米,最高可享兩年“0租金”優惠,創新“彈性年期+標準地”供地模式,進一步營造投資放心、經營安心、發展順心的營商環境。
“下一步,我們的重點就是兩個詞:‘提速’和‘擴圈’。”四川綿陽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傅鵬介紹,“提速”是全力保障落地項目建設提速。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專班推進,推動新型顯示產業園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確保惠科Mini-LED項目10月底正式投產,MLED項目2026年10月點亮投產。
而“擴圈”,則是圍繞延鏈補鏈精準招商。進一步優化招商圖譜,緊盯產業鏈薄弱環節和關鍵配套,加快在談項目落地速度,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聚集,推進建圈強鏈,壯大產業規模,為筑牢省域經濟副中心產業根基貢獻更多涪城力量。
如今,一個涵蓋材料、器件、模組、終端應用的產業“生態圈”和“朋友圈”在綿陽正加速形成,呈現出“喬木”參天、“灌木”茁壯的欣欣向榮之勢。全市新型顯示產業正堅持以面板制造為重點,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圈”的發展思路,力爭今年全市新型顯示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激光技術應用產業 星火燎原,光子產業協同共進
今年以來,綿陽明確提出要發展7條特色產業新賽道,其中包括“激光及太赫茲技術應用”。而當前,激光技術應用及太赫茲產業成功入選四川省產業新賽道、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對此,綿陽正以激光技術為核心,推動與太赫茲等技術的融合發展。這背后,有何發展“密碼”?一個關鍵詞解鎖答案:建圈強鏈。
10月20日,在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里,研究人員們正在各自的實驗室內,分別進行著輻射光致發光劑量計研發、傅里葉變換光譜儀產業化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這所由游仙區政府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共同成立的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旨在打造高能級激光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當前,該院正聚焦“先進激光技術、微納智能制造、高精度科學儀器”三大核心領域,發揮其熟悉院所、懂技術的優勢,推動一批創新成果轉化,目前已實現6個項目同時孵化,其中2個項目擬于年底完成轉化,成立項目公司。
“強激光的一些技術可以‘向下兼容’,能夠拓展出許多新的應用場景。”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綿陽在大力推進以激光技術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同時,與中物院合作共建高功率光纖激光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光子技術研究院等激光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打造了集“激光研發、激光材料、激光器件、激光裝備、激光應用”全產業鏈為一體的激光產業園基地——中國(綿陽)科技城激光技術應用產業園。
目前,激光產業園已簽約項目40個,今年新簽約項目13個,產業鏈營收增速居全市前列,激光技術應用及太赫茲產業這條“新賽道”也正在此“加速起勢”。
以2023年入駐于激光產業園的四川華昌聚變智能電氣有限公司為例,這家致力于脈沖功率技術研究及其應用的“小巨人、高精尖”研發科創型企業,通過自身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如今,在脈沖功率技術領域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核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
“我們自主研發的脈沖功率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97%,替代了進口,技術達到了國內第一、國際領先水平。”華中華昌董事長張敏表示,“今年公司總產值將達6億元,力爭今年年底完成8億元。我們也在計劃擴建擴產,引入新的項目、持續投入新的板塊,為綿陽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這只是綿陽激光技術應用及太赫茲產業加速成勢的縮影之一。在這背后,是一系列的重點鏈屬企業正通過與院所的不斷深化協作配套實現壯大發展。
“今年以來,游仙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587’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決策部署,依托于‘緊鄰院所’的優勢,把激光及太赫茲技術應用產業發展作為光子科創城建設主攻方向,高效運行‘六個一’工作機制,舉全區之力集中攻堅,全面完成產業園一期建設,建成高品質廠房77萬平方米,光子科創城承載空間進一步拓展。”游仙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婧超表示,“此外,我們新簽約產業項目13個,其中,中惠聯創特種光纖器等4個項目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追光”的故事不止于此。綿陽,正持續圍繞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光子科創城”,全力推動激光技術應用及太赫茲產業建圈強鏈。(記者 鄧勇 唐云峰 王勇 周鈺 李媛媛 胥江 尹秦 王澤宇 陳冬冬 見習記者 劉燚 文/圖)
5條省建圈強鏈主要承載地產業鏈
●人工智能 ●航空航天
●醫藥健康 (含食品)
●新型顯示 ●低空經濟
8條省建圈強鏈協同發展地產業鏈
●銀發經濟 ●綠色建材
●現代物流 ●文化旅游
●平臺經濟(以電子商務為重點)
●高端能源裝備
●軟件和信息服務
●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含儲能)
7條市特色產業新賽道
●機器人 ●商業航天
●航空電子 ●核醫療
●激光及太赫茲技術應用
●磁性材料和電機
●現代種業
+形成“587+”開放動態架構
推動重點產業建圈強鏈體系更科學、更系統、更具延展性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