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聲
日前,《綿陽市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出臺,將“控制成本”直接寫入標題,體現出綿陽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的重點和著力點。
《措施》用生態思維來看待營商環境建設,從降成本、優服務、護權益、促創新四方面,共推出23條具體舉措,構建出一個環環相扣的成本控制體系,其主要目的是直接或間接降低市場主體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甚至是人力成本、精力成本,增強市場主體生存和發展力量,為企業“輕裝上陣”提供制度保障。
從企業全生命周期來看,《措施》體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服務思維。在準入階段:通過簡化和加快審批流程,降低企業“時間就是金錢”的啟動成本;在運營階段:通過降低融資成本、保障要素供應,緩解企業最現實的資金與生產壓力;在創新階段:通過強化權益保護、營造穩定環境,增強企業發展預期與創新動力;在退出階段:通過暢通市場退出機制,減少企業退出成本與后顧之憂。這種貫穿企業發展始終的成本控制,體現出政策設計的系統性與前瞻性。
比如,在生產經營環節,《措施》精準瞄準企業最敏感的“錢袋子”與“生產線”。例如,明確要求新增小微企業、“三農”主體融資擔保業務平均費率不超過1%,并將城區用戶平均停電時長控制在5.2小時/戶以內。這些具體指標背后,是政府為企業“輸血”“保供”的實實在在舉措。畢竟,對中小微企業而言,費率降低一個百分點、停電縮短一小時,都攸關企業虧賺多少或能否連續生產。
更見真章的,在于對那些不直接體現于報表、卻深刻影響企業活力的“無形成本”的削減。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化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暢通市場準入退出機制等舉措,本質上是一場政府角色的深刻轉型: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從審批者轉向賦能者。熙泰科技項目落地過程中的“特事特辦”,不是對規則的突破,而是對規則溫度的體現,是對企業真實需求的精準響應。
當然,綿陽的“成本減法”并非簡單的財政讓利,其背后蘊含著營商環境建設的深刻辯證法。控制成本不是要政府大包大攬,而是要通過優化服務、維護公平競爭,創造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這種環境下的成本降低,才是可持續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當企業不再為繁瑣審批耗費精力,不再為要素保障提心吊膽,它們才能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拓中,從而實現真正的“開源”。
當下,各類市場主體面臨的困難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項都可能關乎生存。把企業的生命當作自己的生命,以政府的持續作為系統性地降低綜合成本,才能讓市場主體煥發活力,以最好的狀態去“做生意”。綿陽此舉,是一次有價值的探索,其最終成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