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賦能,“秸”盡所能 ——
三臺讓廢秸稈變身“金寶貝”

玉米秸稈粉碎加工
9月24日,全省秸稈飼料高值化利用交流活動在農業大縣三臺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商秸稈高值化利用大計,共推畜牧業提質增效。與會人員深入三臺縣多個秸稈綜合利用現場考察交流,對三臺推進秸稈飼料化的創新實踐和顯著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三臺縣耕地面積達154萬畝,年產秸稈94萬噸,可收集量81萬噸。“過去秸稈處置是難題,現在卻成了香餑餑。”三臺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2024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96.75%,其中秸稈“離田”飼料化利用率達到30.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個百分點。
這一數據背后,是三臺縣緊緊圍繞農業綠色低碳和畜牧業提質增效,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向綠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轉型的不懈努力。

全省秸稈飼料高值化利用交流活動
全鏈貫通
三級收儲體系盤活秸稈資源
位于潼川鎮的一犇牧業有限公司的秸稈加工車間內,機器轟鳴聲中,秸稈經過粉碎、發酵、加工等工序,變成一頭頭肉牛的“營養餐”。總經理景琦穎抓起一把剛剛加工完成的秸稈飼料介紹:“我們常年存欄肉牛3000余頭,2024年出欄肉牛2000余頭、交易犢牛19000頭,年產值1.3億元。”
在這里,秸稈的旅程堪稱一場“變形記”。田間收集的秸稈經過加工后成為飼料,養殖產生的糞污通過發酵床技術變廢為寶,最終還田完成生態循環。“從收儲點送進來的秸稈經過精細處理加工后變成牛羊飼料。”景琦穎指著遠處的養殖區介紹道,“建成兩個秸稈飼料加工車間,年加工飼草料11000噸,不僅滿足自有基地需求,還供應給合作養殖戶。”
為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三臺出臺《三臺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方案》,為秸稈飼料高值化利用主體提供項目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依托秸稈綜合利用、糧改飼、農機購置補貼等項目資金,支持8個萬噸以上秸稈飼料化利用主體提質擴能,45個養殖主體配套秸稈飼料化加工設備。按20元/噸標準對鎮鄉收儲秸稈給予獎勵補貼,對規模以上主體整合各級項目給予40-50元/噸的收儲運補貼。

一犇牧業有限公司養牛場一角
據了解,該縣按照“片區有加工基地、鄉鎮有收儲站、村社有臨儲點”布局,建成三級收儲運用體系,涵蓋規模以上加工基地79個、鎮鄉收儲站60個、臨儲點100余個。積極推動收儲體系優化升級,為前端收儲單元配套打捆和運輸等裝備,并盤活學校等閑置資產加密站點布局,有效緩解收儲能力不均問題。
靈興鎮凱億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寇永江介紹,通過實行“三統一”管理模式,即分片分區收集、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出售,該公司在周邊5個鄉鎮建立加盟生產點,搭建秸稈收儲運全程服務平臺,年產青貯等飼料2萬噸以上,有效盤活農村秸稈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與農戶簽訂定向種植協議,引導農戶按照“糧改飼”要求調整種植方式,使農戶每畝增產增收300余元。“在秸稈收儲環節,我們每噸收購價較市場價高20元,直接提升農戶的秸稈售賣收益。”寇永江說。
據了解,立足全縣肉牛羊產業基礎,三臺縣儲備了肉牛羊新(改、擴)建項目35個,目前啟動建設10個,2026年將新增產能7000余頭。鼓勵秸稈加工主體長期為養殖基地提供草料,部分養殖基地實現自購設備、自主加工,逐步形成“農作物-秸稈飼料-畜禽-農作物”的綠色循環模式。
在一犇牧業有限公司的展示廳,川牛娃火鍋連鎖店的圖片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我們打造的品牌,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實現了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閉環。”景琦穎自豪地說。

打包好的秸稈飼料
多方聯動 科技創新驅動高值轉化
走進凱億吉公司,科技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生產車間里,自主研發的夾料機、多功能圓盤秸稈粉碎揉絲機正在作業,玉米秸稈經過加工變成優質的青貯飼料。
“我們與四川農業大學共建飼草示范基地,開展技術攻關,共同發表的論文被中國知網收錄。”寇永江說。在該公司展示墻上,發明專利證書格外醒目——麥冬苗清洗裝置、秸稈加工設備等多項專利彰顯企業的創新實力。
近年來,三臺縣通過與省、市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校合作,推廣秸稈微生物發酵、酶解、顆粒化膨化等提質增效技術,提升秸稈飼料蛋白含量、適口性等,院校陸續為全縣培養秸稈飼料化實用人才200余人。
同時,圍繞全省“8+3”秸稈飼料高值化產業布局,積極申報并推進全省首個秸稈蛋白+能量飼料高值化利用試點。項目由縣國有平臺公司投建,總投資7000萬元,建成后可年產秸稈蛋白和能量飼料2萬噸。
“依托試點項目計劃搭建生物合成(秸稈)技術創新平臺,推動高端人才常態化入駐。”三臺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三臺還謀劃了5萬噸秸稈生物質顆粒、12萬噸秸稈生產天然氣等項目,可實現全類型秸稈高值開發。
在劉營鎮隆豪農業有限公司,秸稈加工車間機器轟鳴,秸稈經過粉碎、窖貯、厭氧發酵等工藝,變成優質的青貯飼料。公司銷售部經理李向林介紹,企業與西南科技大學建立深度產學研合作關系,聚焦秸稈青貯技術優化與營養提升,成功研發并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3項。“通過我們的工藝,飼料粗蛋白含量穩定在9.3%、淀粉30.9%、干物質26.3%,顯著提升畜牧飼料營養品質。”李向林說。
同時,該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為核心,聯合三臺縣秸稈牧草資源綜合利用專業合作社,在全縣科學布局加工點,生產青貯飼料遠銷云、貴、陜、甘等地,市場認可度持續攀升。
截至目前,三臺已建成規模以上秸稈飼料化利用主體71個,占全縣綜合利用主體總量89%,年可處理秸稈30余萬噸,產值達1.6億余元。支持隆豪、凱億吉等企業開展秸稈飼料精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技術探索,推動秸稈由“基礎飼料”向“功能飼料”轉型升級。
從“廢棄物”到“資源”,從“簡單處理”到“高值利用”,三臺縣以其創新實踐,為全省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科技賦能正讓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秸稈高值化利用的創新之路,正在腳下延伸。(劉玉明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