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駛在鄉村公路上的小黃車
近日,中國交通報社公布2024年公路服務品牌宣傳展示活動結果,三臺縣公路服務品牌“三生織錦路 萬物競春臺”榮獲全國公路服務十佳品牌,標志著三臺在交通建設與融合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近年來,三臺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交通面貌,從歷史要塞向現代樞紐邁進,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最新數據顯示,三臺縣公路總里程達5048公里,其中包括5條高速公路共計177公里、2條國道共計127公里、5條省道共計234公里,以及4510公里農村公路,全縣鄉鎮和建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率,一個“外聯內暢”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已構建完成。
交通助力 產業“加速度”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三臺正以交通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奏響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激昂樂章。
翻開三臺交通版圖,新建的進黃路和進楊路蜿蜒穿梭在綠色田野和村莊之間,猶如三臺大地上兩條熠熠生輝的絲帶,是交通與產業協同發展的鮮明寫照。
曾經,進黃路(G245建平路口至中江黃鹿界段)只是一條崎嶇不平的鄉間小道,嚴重制約了沿線地區的發展。如今,它已華麗變身為寬闊平坦的四級公路,覆蓋12個村莊和2個社區,服務約1.5萬居民,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以金石鎮為例,作為三臺縣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區域,過去由于道路不暢,優質水稻和油菜等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而現在,進黃路就像一條暢通的“血管”,讓農產品快速抵達市場。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位于該鎮的水稻千畝高產展示片實測產量達648.55公斤/畝。
無獨有偶,進楊路(建平至黎曙段)也為三臺農業產業轉型帶來新機遇。新魯鎮作為三臺農業典型代表,已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高度機械化。依托現代農事中心和油菜制種科研創新中心的設立,該鎮推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多種作物的大規模種植。
“特別是在油菜制種領域,得益于交通優勢,這一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吸引6家種業公司入駐。產量占全縣一半以上,產品遠銷國內外,為農戶創造了4000余萬元的收入。”新魯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通村暢鄉 直達幸福處
告別泥濘,出門上車,在家銷售,快遞進村,多元化的公共交通讓百姓出行順心舒暢。
近年來,三臺交通部門堅持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尋對策、找思路,加速構建“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
“以前路不寬,大車進不來,東西賣不出去。”“現在去縣城的時間縮短了一半,確實方便多了。”在S209線塔山至石安段采訪中,不少村民談及交通的便捷,笑得合不攏嘴。
據悉,S209線塔山至石安段二期工程全長13.4公里,這條新建成的二級公路,路基寬度達8.5米,它的通車標志著三臺縣縱向路網干線公路的提檔升級。據石安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路修通后,該鎮成功招引了蜀路嘉翔建材有限公司,該公司投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約8000余萬元,為稅收貢獻約1200萬元,并提供約50個就業崗位。
隨著一條條村路建成,曾經交通不便的鄉村被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城鄉之間的距離被大幅縮短,也帶動了交郵融合發展。
在三臺,“交郵結合+電商物流”的融合發展模式打開了村路通向幸福的大門。從縣級倉配物流中心到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再到村級物流節點,三級網絡體系構建起完整的物流鏈條。以往農產品因運輸不便,很多只能爛在地里,如今“大黃車”和“小黃車”往來穿梭,2023年9月投入運行的金通貨車,兩條貨運專線讓南路、北路片區鄉鎮的物流高效起來。
這一模式深刻地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得以進城,工業品能夠下鄉,比如,該縣40多個縣級以上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通過“點對點”寄遞專線服務,累計運送快遞58萬余件,讓三臺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劉玉明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