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城一號”衛星掃描地面建筑示意圖
● 衛星
全天候監測
依托“涪城一號”衛星,可穿透復雜天氣全天候工作,11天重復掃描25公里×25公里區域,涪城區試點一年多識別101處風險建筑,曾精準監測出危房沉降并推動拆除,消除重大隱患
● 無人機
“CT掃描”
替代傳統高空危險作業,搭載高清與紅外設備掃描外墻,能快速發現空鼓、滲水等隱性問題,科技城新區試點時,對6.9萬平方米外墻檢出293處缺陷;全市已培訓206名物業骨干推廣技術
● 地面傳感器
24小時“站崗”
在13棟危房布設傾角傳感器、裂縫計等設備,實時傳輸傾斜、裂縫數據,如安昌西路D級危房被精準監測,確保人員撤離后仍能掌握房屋結構動態
● “天—空—地”
監測體系形成
以衛星“天眼”、無人機“空巡”、地面傳感器“地守”形成立體監測網絡;建成全市房屋安全“智能管家”系統,整合181萬余棟房屋“健康檔案”,后續還將打通新建與既有房屋數據鏈
中國(綿陽)科技城5G科技園監控大廳里,閃爍的屏幕無聲傳遞著來自太空的建筑掃描數據;地面上,無人機一次次升起,紅外鏡頭對高樓外墻進行“CT掃描”;被重點監控危房的角落里,傳感器靜靜捕捉著危房的每一絲形變……在綿陽,一張融合“天—空—地”的房屋安全智能監測網全面鋪開,默默守護千家萬戶的安居夢。
□ 記者 蘭建春 唐韜 文/圖
天眼 衛星精準監測 地面快速處置
10月10日,中國(綿陽)科技城5G科技園內,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著衛星軌道與數據。在500公里外的太空,“涪城一號”衛星精準掌握著綿陽地面建筑的形變與沉降——這相當于高精度的“太空體檢”。
現場負責人張誠告訴記者,“涪城一號”衛星可穿透陰晴雨雪復雜天氣全天候工作。它通過雷達波反復掃描同一區域,并運用干涉測量技術比對影像,從而捕捉到傳統光學衛星無法識別的沉降信息。“單次掃描可覆蓋25公里×25公里的區域,每11天即可重復掃描一次。經專業處理,監測精度最高可達毫米級。”
涪城區試點衛星監控技術一年多以來,已識別出101處風險建筑。
今年5月,鐵路家屬區內此前被鑒定為D級風險的3棟危房,被“涪城一號”衛星監測發現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7.08毫米、13.91毫米和21.34毫米,風險等級均被提升至C級。市住建委會同涪城區組織專家開展評估,確認這3棟危房已構成重大安全風險,隨即實施拆除,消除了安全隱患。
太空發現風險,地面精準處置——綿陽正以“天眼”守護,筑牢建筑安全防線。

工作人員介紹房屋安全管理系統
空巡 無人機“醫生”為高樓做“CT”
衛星是“天眼”,無人機則像靈活的“空中醫生”。以往進行高樓外墻檢查,需要工人吊著繩子冒險作業,現在只需無人機搭載高清與紅外設備升空掃描,就能給建筑做一次全面“CT檢查”。
今年8月,這項技術在科技城新區率先試點,對5棟高層建筑6.9萬平方米外墻進行了全面檢查,找出293處缺陷,其中高風險121處。
空鼓、滲水、面層脫落——這些肉眼不易發現的問題,紅外熱像可“一眼看穿”。檢測報告直接標注風險等級和具體位置,物業和業主開展整治更有依據。
據市住建委工作人員介紹,面對全市超3800棟高層住宅和600多棟公共建筑,傳統檢測方式盲區多、周期長、成本高,用無人機巡檢不僅省錢省力,還能無接觸作業、透視建筑內部隱患,并生成三維數字檔案,便于閉環管理。
9月底,全市206名物業骨干學習無人機“CT檢查”新技能。據悉,綿陽將持續推廣這項技術,將外墻檢測納入定期檢查,用科技筑起一道空中安全防線。

地面傳感器實時監測危房
地守 傳感器“哨兵”24小時“站崗”
除了空中與天上的監測,地面也有忠誠的建筑安全“哨兵”。
在安昌西路一處危房樓頂,幾個銀白色的傾角傳感器靜立在屋檐四角,實時捕捉這座D級危房的每一絲變化。樓梯間,一臺裂縫計緊緊“盯”著墻體的開裂痕跡,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張地面監測網,默默守護這棟危房的安全。
這里人員雖已撤離并封控,但其安全狀況仍被24小時監測。實施監測的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這棟樓傾斜最大變形量為-0.0208度,裂縫累計變形0.074毫米,整體結構保持穩定。
類似的動態定點監測正在涪城區、科技城新區13棟危房展開。通過監測設備實時傳輸的數據,便于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無人機巡檢高樓
融合 建成房屋安全“智能管家”系統
從衛星遙感到無人機巡查,再到地面傳感監測——綿陽正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房屋安全防護網,讓建筑風險降到最低。據介紹,所有這些“天—空—地”監測數據,最終都匯入全市房屋安全管理系統這個“智能管家”。
記者從市住建委獲悉,這套系統已初步建成,融合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等多項技術,逐步實現對房屋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該系統已錄入全市181萬余棟房屋的“健康檔案”,具備四大核心功能,推動房屋安全管理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警”轉變:風險預警“千里眼”實時定位隱患,巡查任務“一鍵達”直通一線人員,檔案管理“智慧腦”支撐決策,鑒定機構“嚴把關”規范流程。
后期,該系統還將打通新建與既有房屋的數據鏈條,持續以科技手段守護千家萬戶的住房安全。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