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戲劇小品《時光編織的愛》將角逐全國“群星獎”——
藏在市井煙火里的人間大愛

排練劇照
近日,從三臺縣文化館傳來好消息:10月中旬,該文化館原創戲劇小品《時光編織的愛》將作為四川省唯一入圍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第二十屆“群星獎”戲劇類作品,登上全國決賽舞臺。《時光編織的愛》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而幕后,同樣是一個個充滿情感與奉獻的真實故事。
記憶會消失但愛不會
“媽,今天排練很順利,大家的表演狀態都特別好……”廖秀芬對著手機里母親的照片輕輕說道,眼中閃著淚光。今年5月,廖秀芬的母親永遠離開了她,沒能看到女兒導演的這部作品登上全國舞臺。
廖秀芬是四川省文化館戲劇專業干部,也是小品《時光編織的愛》的導演,她的母親,是一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該小品加緊排演備戰“群星獎”賽事過程中,母親的病情加重了。為了不影響排練,又能讓母親得到專業照拂,廖秀芬將母親送到療養院,每天在排練廳和療養院之間奔波。
“有時候在排練場,看到演員表演老人迷茫的狀態,我會突然恍惚,想起母親此刻是否也正面對陌生的墻壁不知所措。”廖秀芬的聲音有些哽咽,“這種切膚之痛,讓整個團隊都對作品投入了非凡的情感。”
“記憶會消失,但愛不會。《時光編織的愛》想要傳達的就是這樣一種信念。”
親身體驗化作創作源泉
排練廳里,演員曾艷飾演的“保姆女兒”深情回憶自己的母親:“我媽媽也愛織毛衣,紅的、紫的、綠的,織了一大堆,每年還沒入冬,就早早催我穿上……我媽也愛讓我拍照片,我那會還煩,那會,我總嫌媽媽嘮叨、嫌毛衣土。現在我想穿給她看,她再也看不見了……”
這是劇中保姆女兒的臺詞,每次表演到這段,臺上臺下的人都會紅了眼眶。“藝術來源于生活,有時甚至與我們的生活形成奇妙的交互。”曾艷說。
據了解,《時光編織的愛》創作始于2023年,由退轉軍人向秀芳和三臺縣文化館戲劇輔導干部李葉共同擔任編劇。巧合的是,向秀芳的婆母和李葉丈夫的奶奶也都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編劇和導演的這種共同經歷讓創作團隊找到創作源泉和作品切入點。向秀芳透露,經過三年無數次的修改、創作提升和打磨,作品最終以網絡修理師傅、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和她的“保姆女兒”三位普通人物為主線,在市井煙火中延展社會大愛,讓觀眾在感動之余,思考關于孝道、關愛老人和母愛等永恒話題。
三臺縣文化館館長李智表示:“這個作品沒有宏大敘事,有的只是對普通人普通情感的聚焦。創作團隊每個人都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其中,希望它不僅是一個作品,更是一面鏡子,讓社會更多人來關注老人,關注阿爾茨海默病人群和他們的家庭。”
十年磨一劍的群文夢想
“群星獎”是文化部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全國社會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被譽為群文界的“奧斯卡”。三臺縣高度重視群眾精品文藝創作,先后有5部作品獲得“四川群星獎”。
據了解,自2014年開始,三臺縣文化館從基層群眾和社會關注面出發創作多個群眾精品文藝作品,先后有舞蹈《武·悟》、音樂《山水念》、小品《暖年》《我們的青春》《困在時間里的媽媽》等作品榮獲“四川群星獎”。2023年,《時光編織的愛》參加第三屆四川藝術節,與全省150個作品角逐獲“四川群星獎”;2024年,在全省“第二十屆全國群星獎四川選拔活動”中,該作品獲得戲劇類第一名,為確保該作品能夠代表四川在全國舞臺上展現最佳水平,三臺縣成立專班并設立專項資金;2025年,經省文旅廳推送至文旅部復評、審核后,小品《時光編織的愛》入圍全國第二十屆“群星獎”決賽。
目前,隨著全國決賽的臨近,劇組正在對作品進行最后的打磨提升。(劉玉明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