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城市會“呼吸”有“韌性”更宜居
全市已完成海綿示范項目112個
什么是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應對自然災害時,通過滲、蓄、滯、凈、排等方式,實現防洪減災與生態韌性,讓城市建設不僅會“呼吸”,更有“韌性”。
眼下,一場城市生態“魔法”大變身正在綿陽上演:嵌著下沉綠地的街角、透水鋪裝的老小區、植滿狼尾草的濕地公園、讓鋼筋水泥肌體生長出彈潤的生態“毛孔”……
作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46%建成區面積已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綿陽,正加快推進155個會“呼吸”的海綿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112個。
改造前
老城區 “海綿肌理”這樣生長
走進涪城區荷花中街朝陽軍干所小區,整個小區正煥然一新,生態草溝蜿蜒于綠植間,隱形管網深埋土層,這樣的海綿“肌膚”,悄然激活小區的生態循環。
在小區地面透水鋪裝中,大面積采用陶瓷透水磚。“這種磚由廢舊的陶瓷骨料高溫燒制,其特殊顆粒結構,不僅防滑,每小時能透水36升/平方米,遠高于普通地磚。”涪城區舊改中心海綿專項設計師馮杰指著全面“煥新”的小區地面告訴記者,下雨時,地面“喝水”的速度翻倍,雨季不易積水,中雨以下可實現“即降即滲”,下班回家不用繞水坑,居民出行也更安全。
在新建的小區綠化帶,黑色隆起的溢流井均勻分布,記者注意到,井口普遍高于綠化帶,又略低于新鋪設的地面2—3厘米。馮杰解釋,這種微下沉式綠地遇強降雨時可蓄存一定的雨水,減緩直接流入城市排水系統的速度,減輕城市防汛壓力。當降雨量超出綠地承載力時,雨水再通過溢流井口排入地下管網,從而緩解小區的積水壓力,一定程度上起到“先蓄后排”的削峰作用。
小區的樓棟排水系統同步升級。原直通市政管網的屋頂落水管,現全部接入下沉式綠地緩沖帶,“喝飽”過后再排入市政管網。
據悉,目前城區已有公安局小區、明園小區、現代人家小區等多個小區正推進類似“海綿化”改造。通過海綿設施“點—線—面”立體布局,老城區里越來越多的片區,正加快構建“滲、滯、蓄、凈、用、排”的彈性水循環體系,為城市“韌性”建設提供基層樣本。
改造后 朝陽軍干所小區改造前后對比
新城區 激活城市“呼吸系統”
老城區有“彈性”,新城區更會“呼吸”。
在安州河東新區南北湖公園內,一條排洪渠正經歷生態蛻變。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本雜草叢生、局部坍塌的渠體已被改造為生態濕地,階梯式排水系統與植被群錯落交織。低洼地帶分布的雨水收集池倒映著新栽的喬木,幾只白鷺在淺灘處悠閑地覓食。
“過去每逢暴雨,這條排洪渠就排水不暢,導致周邊區域漫水。”安州區住建局工作人員姜雙介紹,改造中將廢棄魚塘與排洪渠整合,打造出兼具調蓄與凈化功能的濕地系統,駁岸損毀的情況得到消除。階梯式排水布局收集的雨水,通過沉淀過濾,用于植被灌溉與道路清洗,形成循環利用鏈條。
作為海綿城市末端調蓄的關鍵節點,這片39公頃的“大海綿體”包含2.2公頃人工湖水系,新增30萬立方米調蓄容積,相當于給城市新區裝上了一座“隱形水庫”,打造出平急兩用的復合空間——汛期滯洪、日常休閑,實現防洪韌性與生態景觀的雙重提升。
記者從市住建委獲悉,目前,全市完成海綿示范項目112個,完成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13個,建設下沉式綠地22.06萬平方米,雨水花園5.19萬平方米,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91.68平方公里,正加快構建“群山環抱、城水互融”的生態格局,將綿陽打造為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山水生態園林城市。(記者 蘭建春 唐韜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