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高峰,九洲大道。
3月31日晚高峰,三里橋至金柱園路段。
“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學都得堵。”“我花了十幾分鐘,才前進了500米。”“平峰時段一兩分鐘的路程,高峰時要花二十分鐘。”
……
有限的路網無法滿足龐大的出行需求,堵車困擾了無數的“趕路人”。這道題,怎么解?連日來,記者實地走訪綿陽早晚高峰時段城區各路段,探尋堵點成因。
□輿論監督專班 文/圖
路網“卡脖子”通行效率低
3月22日晚高峰,在游仙區桑林路,等待信號燈的車輛排了約500米的長隊。記者觀察發現,桑林路本是雙向四車道,但車輛行至涪江二橋下方橋洞路段,道路突然變窄為雙向兩車道,致使通行效率嚴重降低。而在擁堵車隊的遠端,鄰近的東原小學正值放學,接送學生的車輛與直行車輛爭搶車道、互不相讓,進一步加劇了擁堵。
“每天早晚高峰都會堵。”周邊小區居民說,開車通過這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少則十幾分鐘,多則一個小時,“只能干著急”。
路網布局的問題在中心城區更為常見。3月21日早高峰,警鐘街(富樂大橋橋頭至鐘鼓樓路口)全線排滿。出租車司機說,“平峰時段一兩分鐘的路程,高峰時要花二十分鐘。”
為什么堵?交警部門解釋,擁堵路段是游仙區進入涪城區的主通道之一,車輛經富樂大橋行至該路段時,道路從雙向六車道變為了雙向四車道,同樣存在“道路變窄”的問題。加上周邊紅星街、順河街、東街等道路寬度都有限,高峰期車流難以疏散。
在中心城區部分路段,擁堵時長甚至延續到了高峰期后。
3月20日9時30分,涪城路與西大街路口仍然擁擠不堪,等候信號燈左轉的車輛甚至排到了警鐘街路口。左轉車輛的目的地幾乎都是市中心醫院,該醫院高峰日門診量超過一萬人次,但周邊道路最寬只有雙向四車道,甚至還有雙向兩車道的“窄路”,交通組織方案雖幾經調整,仍然“難進也難出”。
施工干擾大擁堵成常態
城市要發展,離不開工程建設,但建設施工也時常成為擁堵的重要原因。
3月20日18時,桃園街(一環路西段路口至臨園路中段路口)全線排滿。按照區域交通組織方案,該路段為單向雙車道,排行車隊甚至擋住了劍門路東段路口斑馬線,阻礙了行人通行。一名試圖過斑馬線的行人抱怨,“車輛密密麻麻甚至沒有間隙,等了足足十分鐘,還是沒能過街”。
據了解,桃園街擁堵主要受創業大道南延線施工影響——御營大橋中斷,讓南北向的一條交通“主動脈”中斷了。原經御營大橋通行的50%的車輛選擇經桃園街、鋼便橋前往城南方向,桃園街高峰車流量從原來的每小時700輛劇增至2500輛。而這條替代通道通行能力極其有限,擁堵成了常態。交警部門稱,唯有等待御營大橋恢復通車(通車時間預計在6月30日前),該區域交通擁堵才有望緩解。
施工對交通的影響常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輻射”范圍也比想象中更大。3月20日晚高峰,記者乘車從園藝山經三里橋前往金柱園路口,行至劍南路西段與西山南路路口就遭遇了堵車,短短1.2公里路程,花費了50分鐘。過往車輛駕駛員吐槽,“每天早晚高峰這段路都會堵,走走停停,速度很慢。”
究其原因,創業大道南延線施工導致御營大橋封閉,部分車輛選擇劍南路西段經金柱園路口前往長虹大道。同時,火車站下穿隧道施工,臨園路部分路段改為單向交通,原本園藝山經臨園路進城的部分車輛也轉而匯集到該區域。交警部門坦言,待御營大橋恢復通車,分流部分車輛,火車站下穿隧道施工完成、東西第二干道完工通車,該區域的交通壓力才能進一步緩解。
信號燈配時引爭議交通組織待優化
路網有限,施工影響,種種因素交織,更考驗交通組織的合理性。走訪中記者發現,一些路口的信號燈配時也有爭議,如何化解多個方向車流“沖突”還有待思考。
3月21日周五晚高峰,安州區方向、京昆高速金家林收費站及教育園區三股進城車流匯集,九洲大道與園興西街路口多個方向發生擁堵。其中,九洲大道進城方向排行車隊長度一度超過兩公里,隊尾甚至越過教育路路口,園興西街往該路口方向排行車隊的長度也超過了300米,影響緊鄰的另一個紅綠燈路口通行。
九洲大道進城方向車輛駕駛員胡先生告訴記者,“這個路口每天的高峰期都會堵,周五堵得更厲害,我花了十幾分鐘,才前進了500米。”
記者隨機采訪了多名駕駛員,普遍認為該路口的信號燈配時不合理,“九洲大道進城方向綠燈時間較短,高峰期常常需要等待3至5個信號燈才能通過。”而另一側,園興西街方向的綠燈時間更短,不足20秒,“很容易就堵了”。
對此交警部門表示,現有信號燈配時更傾向于保障九洲大道這條主通道通行,并考慮“優出緩進”,以免加劇城區擁堵。“但基于駕駛員的訴求,我們將再做研判,優化信號燈配時。同時,在園興西街增設一條左轉待轉車道,并整治左轉車輛占用右轉車道現象,提升通行效率。”
信號燈的爭議較為常見。比如市民陳先生就曾反映,在遼寧大道與綿興西路路口,高峰期常出現擁堵。而他認為,“堵車的原因就是交警對路口紅綠燈進行管控,長時間不對遼寧大道來車放行。”
亂停亂放不止窄路更“添堵”
堵車的原因復雜多樣,亂停亂放等交通違法行為也在“添堵”。
3月20日晚高峰,正值科技城新區英才小學放學,八角北路出現了300米左右的擁堵。記者觀察發現,該路段為雙向四車道,沒有設置路邊臨時停車位,但不少接送學生的車輛隨意停放,雙向四車道變為了“雙向兩車道”。一些違停車輛在接到學生以后,強行匯入中間車道,進一步加劇擁堵。雖然交警部門允許車輛在學校對面車道單排停放,留出“雙向三車道”通行,但目前來看,部分車輛并未遵守這樣的規則。
財元路情況類似,同樣是雙向四車道,其中一條車道規劃有停車位,但部分接送學生的車輛并未停車“入位”,道路成了“雙向兩車道”,最窄處甚至只剩一條車道。“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學都得堵!”周邊小區居民抱怨,堵車時出行通過這段路至少要20分鐘。
記者調查發現,堵點雖不止這些,但堵車的原因大體如此。
記者手記>>>
城市的“毛細血管”亮黃燈清明假期將至,屆時又會有多少車輛堵在路上?私家車普及擴大了我們的生活圈,但如今又有多少人因為不堪擁堵,而被動縮小了活動半徑?
交通擁堵,是每座城市在發展中無法回避的課題。綿陽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44萬輛,并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長,未來的車流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如何破題?是對交通規劃、建設、管理部門乃至每一位交通參與者的考驗。走訪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努力,但更多的是無奈和焦慮。
不禁想問——
路網有限多為歷史原因,但不能總讓歷史“背鍋”,未來科學的規劃能否承載新上牌的車?
城區多個重點項目同時在建,對交通帶來了直接影響,有沒有統籌謀劃、能否分步實施?
路遇信號燈都想“先走”,科學配時還有多少空間?
學校周邊擁堵成一大“特色”,在“嚴格執法”和“人性化執法”之間,能否有更多考量?
……
治堵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盼望逐步改變。就如近期重現通暢的二環路,不是“沒辦法”,而要“想辦法”。完善骨架網絡體系,提升路網密度,逐步緩解交通擁堵問題,還需要相關部門拿出切實有效的舉措來實現。
期待相關部門的“大動作”,也請每一位交通參與者管好自己的“小動作”。城市能級提升,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需要群策群力,方能更快一步。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