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群眾積極參與閱讀活動
西城·報恩里的熊貓坐坐書吧
作家走基層——“文學進校園”活動
春染群山,詩韻流淌。春天的平武,在瑯瑯誦讀聲與作家采風的步履中,煥發出別樣生機。一場場文學活動如春風化雨,浸潤著這片川北沃土:詩歌的嫩芽在校園破土,作家的筆尖在鄉野躍動。
近年來,平武縣以文學為犁鏵深耕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培育人才、孵化精品、融合文旅,讓文字的力量在青山綠水間蓬勃生長。
□范菊香 記者 任露瀟 文/圖
詩歌進校園
童心與詩意雙向奔赴
“老師,我寫的詩里有螢火蟲和星星對話!”3月14日,在平武縣清漪江九年一貫制學校,一名學生高舉詩稿,眼神亮如星辰。當天,《星星》詩刊“詩歌進校園”公益活動如約而至,上百名學生與詩歌展開一場熾熱的“春日約會”。
《星星》詩刊理論版主任任皓化身“詩歌引路人”,從李白“舉杯邀明月”的孤傲,到海子“以夢為馬”的赤誠,他用聲情并茂的朗誦將孩子引入詩境。當讀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窗外恰好掠過一縷帶著花香的微風,教室里的掌聲與歡笑聲交織成詩。“寫詩不是造句,而是把心跳變成文字。”任皓的鼓勵點燃了孩子的創作熱情,稚嫩的詩行里躍動著對山川、親情與未來的想象。
活動中,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駿馬獎獲得者羌人六、星星詩刊雜志社、縣文聯分別向孩子們贈送《綠皮火車》《羊圖騰》《星星詩刊》《鄉村飛歌幸福長》等書籍。這一刻,文學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觸手可及的光。
采風進村落
泥土里長出文學溫度
3月15日,一支隊伍正跋涉在平武的山水之間。由省市縣20余位作家組成的采風團走進平武縣黃連加工廠的裊裊藥香里,踏入江油關鎮云尚·關東的民宿中,駐足平通印象·梅林的院落旁。
在平通印象梅林民宿召開的文學座談會上,與會人員就文學創作展開交流,面對面請教,暢所欲言。“文學不是空中樓閣,鄉村振興的每道褶皺里都藏著好故事。”市作協主席陳霽對平武文學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平武作家深入基層,挖掘平武特色文化,不斷創作出更多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作為平武本土作家的典型代表,羌人六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寫作應從本色開始,得把根扎進生活最深處,突破角色固化,以作家的獨特視角,定好主題,多花時間用心打造文學精品。”
采風中的作家紛紛以“民族風情”“鄉愁密碼”等主題,用散文、小說、詩歌多維度勾勒平武的振興圖譜。這些作品,或許會成為未來游客手中的“文化地圖”,讓更多人聽見平武的心跳。
筆觸歸山野
文學沃土結出時代新果
如今的平武文學,早已不是“一個人的朝圣”。平武縣以“引鳳筑巢”之策,吸引青年作家返鄉扎根:馬青虹帶著都市的筆觸回歸山野;李木一成為全省作協系統先進個人;3名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在古寨與梯田間搭建起創作營地。一支“60后傳技藝、80后挑大梁、90后露鋒芒”的文學梯隊,正將平武故事寫成時代的注腳。
創作激勵政策似一劑強心針。《綠皮火車》以鐵軌般的厚重敘事摘得駿馬獎桂冠;《木瓜溪:1992年冬》用方言的體溫登上四川文學榜單;《大明龍州土司》則讓平武歷史文化的精彩故事飛向全國。2024年,平武縣120余篇作品綻放在《花城》《四川文學》等期刊,平武文學名片愈發閃亮。
文旅融合的巧思同樣令人眼前一亮。位于平武縣西城·報恩里的熊貓坐坐書吧里,游客捧著《身體里的豹子》靜讀,窗外涪江逐浪的聲音沙沙應和;民宿圖書館中,《羊圖騰》與羌繡抱枕相映成趣;“龍州之聲”朗讀會上,市民用鄉音誦讀自己的故事,掌聲驚起枝頭的山雀。文學,就這樣成了平武山水的最佳解說詞。
“我們要讓每寸土地都飄著墨香,讓每個孩子心里都住著詩人。”平武縣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平武將搭建起“鄉村文學工坊”,邀請名家與村民共寫振興日記;開設“星空詩會”,讓篝火旁的詩朗誦成為文旅新IP;更計劃推出“平武文學地圖”,引領讀者循著文字漫步古村落、探秘大自然。
文學的力量,在平武從未如此具象——它是校園里孩子筆下冒出的第一株詩芽,是作家稿紙上記錄的鄉村振興密碼,是游客手中那本帶著泥土香的書。當文字與鄉土相擁,文化傳承便有了根系,鄉村振興便有了靈魂,這片被文學浸潤的土地,正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