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里,懷揣著父親著作的《元妃嫘祖》《嫘祖傳奇》《文同故事》《文同傳奇》等書籍,我循著心底對家鄉的牽念與熱愛,踏上了歸程——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鹽亭。
鹽亭已走過1600余年歲月,民風淳樸,人文薈萃,既承載過歷史的滄??嚯y,如今更從線裝書的泛黃紙頁中大步走出,鋪展開滿眼的雄渾與明媚。川北丘陵的地貌賦予它山多水缺、資源匱乏的底色,卻也淬煉出鹽亭人刻在骨子里的堅韌勤勞,“窮則思變、不甘落后”的印記,在漫長時光中從未淡去:“中華始祖”嫘祖養蠶繅絲,開創遠古文明;歧伯嘗遍百草,奠基中醫湯藥;文同揮毫畫竹,留下清瘦奇絕的墨韻;革命年代,先輩們前赴后繼;新時代里,全縣上下合力“富民強縣強經濟”,每一筆都寫滿奮進。
近些年,鹽亭在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中錨定方向,結合縣情深耕“文商旅+新型產業”融合發展,招商引資壯大縣域經濟。城建之上,更懂文明傳承的重量:歷史文化老城區的保護與建設中,既挖掘“老”的經典魅力,又激發“新”的時代活力,以“留人、留形、留神韻”為要,求“見人、見物、見生活”,讓城市留住記憶,讓游子記住鄉愁。
不過三十余年未見,鹽亭已換了新顏。梓江新城拔地而起,高樓鱗次櫛比;西陵大道、嫘祖大道寬闊筆直,車流往來不息;嫘祖廣場與兩江廣場上,萬樹繁花鋪展,宏大場面引得人駐足;待到夜幕降臨,夢幻夜景七彩繽紛,燈火將城池照得通透。我在街巷間兜兜轉轉,竟險些找不到記憶中的方向。
當晚入住云溪國際大酒店,趁天色未暗,應文友之邀前往“墨竹里風情街”。這處街區以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文同為核心打造。墨竹里便以他人生的五個階段為主題,鋪展應舉解元橋、進士及第、文府州祠、墨竹宮、竹林會友等景觀,讓游人得以穿越宋風,沉浸式品味文同的哲學人生。
從復古的“古城墻”步入,5000平方米的中央舞臺廣場豁然開朗。藍天白云下,“墨竹里”印章小品率先入眼,形如椽筆勾勒的輪廓,暗含墨竹意趣,質感與文韻兼備。廣場方形入口兩側,高大的迎客松堅毅挺拔,枝葉繁茂,像兩位身著青花旗袍的寫意女子,笑意盈盈地迎接著八方來客,藏著家鄉人的熱忱。
過了迎客松,右手邊的景觀文化墻堪稱驚艷:巨幅“千里江山圖”鋪展開來,國風古韻撲面而來,與街區素淡高雅的氛圍互為暈染,相得益彰。墨竹里的妙處,更在隨處可見的竹影——竹枝猗猗,竹葉蔓蔓,竹韻悠然,竹香清芬,無論行至何處,那抹碧綠清秀、蒼翠欲滴的色彩總在眼前。
“清貧太守”塑像前,我不由駐足。銅像以老年文同遙望故鄉為景,他右手執筆,左手持卷,峨冠博帶,長須飄飄,嘴角噙著淺笑,目光遼遠灑脫。身為同鄉,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俯身虔誠行了三個大禮。
墨竹里與錦繡江城、鴻光別院并為三大項目,建設中始終秉持綠色人居理念,將建筑、環境、科技等融入智慧城市發展,聚焦“健康、科技、綠色”,構建“宜居、宜業、宜人”的環境,踐行行業綠色轉型。全部建成后,街區相通、景點互連,將成為4A景區,游人可在此觸摸古代崖居、北宋民居、民國街的不同建筑肌理,白日見煙火人家的柴米油鹽,入夜品休閑娛樂的琴棋書畫。
夕陽西下,河風拂面。行走在花木竹石小徑,“墨竹里”三字反復在心頭縈繞。這名字多好:墨是生活的調色板,淺淡與熱烈交織,如黑夜中的光亮,藏著無窮力量;竹是君子的化身,四季常青,虛心剛直,高風亮節,“有百用而無一弊”;里是家園的載體,藏著里弄煙火,也盛著志向千里。這份“墨竹里精神”,恰如“龍馬精神”,寫滿青春、希望與進取。
入夜,萬盞燈火點亮街區,古樸中透著明艷,成了一幅幕天席地的畫卷,讓人不舍離去。時光若水,無言即大美;日子如竹,平凡即至真??傆羞@樣一處家園,是通往春天的方向,是存放幸福的地方。
時光如輪,來路亦是歸程。滔滔河水中,蘆花如云似絮,在溫潤光陰里訴說著故事,不與任何歸人輕易道別。(廖倫濤)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