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華(綿陽)
我的故鄉銀花湖是上世紀建成的一座中型水庫,原來距離綿陽城有20多公里,可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銀花湖逐漸與綿陽城越來越近。
從地圖上看,銀花湖酷似一只飛翔的燕子,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遠近聞名的天然氧吧。銀花湖兩岸山丘曲折起伏,景象萬千,各種植物生長茂盛,各種花次第開放,此起彼落,構成一幅幅美麗畫卷。長滿山坡的金銀花等草本植物,人們經常用來煎湯、泡水,不僅香氣四溢,還可以清熱、降暑、消腫、解毒。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花湖的名字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勤勞、樸實的銀花湖人,生活在這富饒、美麗的銀花湖畔,辛勤勞作,一年復一年,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書寫著歷史的變遷。
這里一年四季氣候分明。春天,各種植物蓬勃生長,山花爛漫,大面積的油菜花、梨子花吸引著城里人來觀田園花、吃農家飯、聊天話桑麻,擺四川龍門陣。夏天,銀花湖兩岸的梨子園、枇杷園車水馬龍,城里人開著汽車,帶著家人在這里親身體驗農家樂趣,邊摘邊吃。周末,綿陽的學生跟著爸爸、媽媽來到果園,一邊參加社會勞動,采摘鮮美誘人的水果;一邊品嘗脆冠梨的香甜,放飛一周緊張的心靈。秋天,更是銀花湖畔人們的豐收季節,山下水稻成熟,玉米金黃,山上果農們大面積的葡萄、李子等待去采摘,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打心眼里高興地說“又是一個豐收年”。冬天,這里最低溫度在零度以上,偶爾碰上一場下雪、結冰,大地又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
銀花湖的冬天不算冷,人們卻一點不閑,一年一度最熱鬧的椪柑節人山人海。銀花湖四面山坡上、田地里,到處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椪柑園優質水果壓得樹枝都彎了腰,穿梭的人們更是絡繹不絕,歡聲笑語。
追溯銀花湖栽植柑桔的歷史,恐怕有上千年了吧。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從九龍山脈挖掘出了已有兩千多年的“說唱俑群”,說唱俑就是宮廷的侍女侍從,他們在宮廷里做著說相聲、唱宮廷歌、上貢品等宮廷雜活。當時的貢品就有桃子、紅桔、梨子等水果。
傳說銀花湖畔居住的子民中,出過一個大人物,此人帶領當時的人們治山治水,修通了草溪河,實現了當時初步的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大郎”,在草溪河畔建修了“大郎廟”以作紀念,以保平安,所以,銀花湖村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大郎廟村。
銀花湖的建設,要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時由綿陽地區行政公署直接指揮,調動了河邊、磨家、永興、新皂、普明、塘汛等幾個公社的社員上馬,大干三年,工程基本建成,以“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口號,取名為“上游水庫”。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銀花湖畔人們開始擴大栽植水果,規劃了千畝優質椪柑園,銀花湖人不斷地擴大水果種植面積、改良水果品種,增加水果種類,到今天,椪柑4000余畝,梨子1000余畝,枇杷1000余畝,桃子、李子、葡萄等近1000畝。不僅形成了漫山遍野花城果香的爛漫風景,各種水果采摘銷售也成為了銀花湖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近些年來,通過引薦,電子科技大學信通學院在銀花湖椪柑園建立了“電子科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支持產業發展,包括通過國家教育部網站直播帶貨、組建產業園基地志愿者服務隊等等。一些年輕人利用春節寒假時間,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幫助當地果農銷售優質椪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經濟、社會效益。
2023年的春天,電子科技大學銀花湖社會實踐基地在銀花湖村“和緣家園”召開了工作會議,老師、同學、志愿者、鎮村社干部濟濟一堂,共話銀花湖未來,研究產業發展,提出了銀花湖優質椪柑產業園未來十年應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擘畫美好藍圖。
現在,美麗的銀花湖村納入了鄉村旅游景區規劃,融入綿陽周邊的羌藏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之中,把銀花湖的魚產、椪柑等加入麥冬、魔芋、苔子茶等特產序列,在不遠的未來,銀花湖的東漢末年說唱俑的故事、傳奇人物大郎帶領人們治山治水的故事、10萬大軍興修水利的故事,或許會有更大規模的傳承和擴散。
哦,美麗的銀花湖——我的故鄉。它的昨天有著傳奇的故事,它的明天會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