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勇鴻(成都)
拜謁李白故居,需要一個無比崇敬的視角姿勢,那一定是仰望。
一場秋雨過后,江油青蓮古鎮天高水遠,涼意隨風。走近李白故居,腳尖輕踩石階前行,目光保持向上姿態。來到太白祠、隴西院、洗墨地、磨針溪等這些歷史悠久的地方,好像一下子回到了詩人的童年時光。聆聽李白出生、成長的故事,仿佛隔著千年的風雨,看到了少年李白的風采,也看到他從家鄉辭親,出發遠游、仗劍天涯的沖天壯志。
李白,盛唐杰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在他的筆下,有萬國朝拜的九天宮殿,有綿延千里的錦繡河川,有傾國傾城的麗質美人,有萬民安泰的盛唐氣象。
李白少年時生長在江油,直到20多歲,李白才惜別青蓮小鎮,走向了他的詩和遠方。于是,李白便帶著他的詩篇,四處干謁,尋求被達官顯貴舉薦的機會。可是,那些權貴根本不顧李白才高幾何,紛紛將他拒之門外。
四處碰壁的李白,雖然心中憤懣,卻仍不灰心。于是他又改變策略,四處游歷,結交好友。
終于,在李白42歲的時候,時來運轉,得到了皇帝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舉薦。隨后,李白被召至長安,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得以供奉翰林。
在朝廷里,李白不僅讓寵冠六宮的楊貴妃為其磨墨,還讓權傾朝野的高力士為之脫靴。那個時候的李白,風華蓋住了長安城中的璀璨群星。
然而,李白紙醉金迷、榮華富貴享盡,卻唯獨沒有自由和夢想的地方。唐玄宗并沒有給李白治世之才的定位,只把他當成夸耀自己功德的御用文人,給了他一個由榮華富貴織成的囚籠。即便李白才華橫溢,也得不到唐玄宗的重用。如果李白安分守己,留下他倒也無妨,可狂傲的李白偏偏鋒芒畢露,又加之得罪了高力士之流,備受排斥。一年之后,李白被賜金放還。他毅然提筆揮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然后轉身投足名山大川,去尋覓安放靈魂和夢想的地方。
離開長安后的李白,多年游歷各處山川,求仙問道。安史之亂時,李白已隱居廬山。永王李璘擁兵自重,想自立為王。于是三顧茅廬,請李白出山,猶豫再三,李白終于答應。結果,永王兵敗。李白也不幸淪為階下囚,被流放夜郎。幸運的是,李白行至白帝城時,突然收到了朝廷大赦的消息。他隨即調轉船頭順江東下,返還江陵。
漂泊四海一輩子的李白,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奔走;一生都沒有時間回到四川故鄉,對青蓮的這個小鎮的院子,也只有無盡的懷念。
秋陽斜照,涼風送爽。漫步在李白故里的太白碑林之中,許多文化名人書寫的李白詩作石刻作品深深吸引著我們的目光,細細品讀詩仙的作品,回味無窮。而這些分散在山間叢林草木中的名人石刻,猶如寶石般閃閃發光,也好似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熠熠生輝。
李白一生喜歡美酒,鐘愛月亮。這里的詩作許多都與兩者有關。遙想當年,踽踽獨行的李白常常在漫漫長夜,獨自舉杯,只有天上的月亮和地下的影子陪著自己。
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對月,仿佛另外一個自己,他既孤獨又熱鬧,既沉醉又清醒。
回味李白的詩句,感受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瀟灑自信;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情壯志;是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狂放不羈;是與爾同銷萬古愁的狂然大醉;是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意氣風發;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釋然放懷。
相傳,李白一生寫過上萬首詩歌,而留給后世人的只有900多首。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也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
李白終其一生,都奔赴在圓夢的路上,直到生命的終點,也沒有回到故鄉青蓮。在求索的途中,哪怕事與愿違,哪怕遍體鱗傷,他也從未放棄夢想,從未向現實妥協。總是笑傲江湖,勇往直前。
走完詩仙故居,歸去時,站在李白故里的廣場,回眸李白舉杯邀明月的雕像,吟誦他的神奇詩篇,仿佛又一次穿越千年時空,又一次被他那自由、豪邁、瀟灑和對待生活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所鼓舞。
忽然間,讓我明白,人生再多坎坷,都要像李白那樣無畏無懼,破浪前行;世事多么艱難,都要像李白那樣豪邁灑脫,寬恕釋然。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