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長虹控股集團在資本市場的收獲年。2022年10月,中科美菱在北交所敲鐘上市;12月,華豐科技通過2022年第107次審議會議審議首發申請。至此,長虹控股集團上市公司增至7家,成為中國家電業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企業,也是四川省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企業。
頻頻新生上市公司的背后,折射出長虹秉承“產業報國”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2022年,長虹控股集團深入實施《長虹控股集團公司變革方案》,找準“國有資本投資控股”定位,推動公司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型、由經營管理向投資控股邁進,以“若干上市公司和新興產業”為主的扁平化資本和管理架構規劃形成,進一步提高子公司經營自主性,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針對上市、擬上市等子公司實行差異化管控,讓處在競爭行業的子公司能夠第一時間應對變化、把握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產業布局方面,長虹極其重視傳統產業的再生。長虹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授權經營有效激發傳統產業的團隊活力,持續開展員工持股工作,進一步健全了“風險共擔、利潤共享”的長效激勵機制,推動新能源、愛聯、格潤、華豐等10余家子公司實現內部的再創業。
隨著中科美菱等企業紛紛上市,長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的“增長極”價值逐步凸顯。據了解,目前,長虹圍繞主業上下游價值鏈,在冰箱壓縮機、大數據存儲、軌道交通電源、物聯網模塊等多個產業布局,已誕生近十項中國冠軍甚至世界冠軍,在細分產業演繹“中國驕傲”。
正是在智慧家電等成熟產業穩步發展與新興產業快速增長的背景下,2022全年規模收入1473億元,在綿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增長12.85%、12.82%;利潤總額16.98億元,同比增長27%;上繳稅金30.73億元,同比增長12.43%。
窺一斑而知全豹。透過多家上市公司的誕生,可以看出,除了前瞻性的產業布局,日積月累的技術創新也是長虹控股集團“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能”。
長虹控股集團深入實施《技術平臺改革方案》,形成了“三個燈塔實驗室+四個創新研發中心+多個外部聯合實驗室”的長虹中央研究院,面向未來前瞻性、共性技術研究和外部科技資源整合的平臺定位更加清晰。
2022年7月,長虹AI實驗室撰寫的《一種基于音素建模的文本無關說話人識別》《基于門控卷積融合的時域目標說話人提取網絡》《基于平均意見分數預測網絡的在線會議無參考語音質量評價》三篇技術論文,被全球語音研究領域頂級會議INTERSPEECH收錄,這代表了長虹AI實驗室在語音信號處理領域的科研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是國際學術界對實驗室研究成果的認可。
同時,長虹以價值為導向的創新機制不斷健全,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設計總監制等運行機制持續優化,技術團隊長效激勵機制不斷增強,儲能、賦能項目技術成果按一定比例進行利潤分享或技術入股。持續深入推進外向型技術創新合作,與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交大、中物院等高校、院所、知名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生態鏈不斷完善。
目前,“先進性技術、競爭性技術、技術生態圈”三層技術體系在長虹正逐步構建并夯實。(綿報融媒記者 李橋臻)
編輯:譚鵬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