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8月5日電 題:新聞分析:巖點“潮”槽點也不少,但首秀的攀巖還是贏了
新華社記者盧星吉、王沁鷗、盧羨婷
夕陽西下,東京灣前,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手們在垂直乃至倒仰的巖壁上一展靈巧身姿。這是攀巖項目的奧運會首秀。
黏濕潮熱的海風拂過東京青海運動公園,也在提醒著人們:多年后,當我們談論起奧運史上最初幾場攀巖比賽時,可能還會想起這濕熱的氣候,以及它導致的吊詭“手滑感”。
“爬難度時有些疲勞,一下手出了特別多汗,感覺重心特別不穩,就掉了。”中國小將潘愚非在男子預賽后說。在因“手滑”掉落的瞬間,他本又抓住了一個巖點,但還是滑了。
“現在我還有點反應不過來,那一瞬間左手抓的那個點其實挺牢的,但是一瞬間就是很潮很濕,出了很多汗,自己掉得也很意外。”
攀巖比賽從接近日落的下午5點開始,在男、女預賽日,開賽時的氣溫仍超過30攝氏度,濕度則超過70%。濕熱氣候不利于技術發揮,這是攀巖運動員的共識。
攀巖定線員、巖館經營者魏俊杰表示:“汗多、濕度大,都不利于攀巖,非常非常不利于。”中國登山協會高級向導、攀巖教練周鵬則說:“太干和太濕都會導致‘手滑’,但總體來講還是干一點好。”
不過,因濕熱引起的“手滑”,或許也意外地讓首次來到高度規范、程式化奧運賽場的攀巖項目,保留了更多不確定性的魅力,恰如在這項運動的原點——自然巖壁上那樣。
“手滑”的感覺同樣被捷克名將、無論在人工巖壁還是自然巖壁上都堪稱“大神”級選手的翁德拉提及:“油乎乎”“汗津津”的,“很難爬出自己想要的風格”。
他還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來東京前,他便已提前感受過賽場上可能用到的每一種巖點的手感,但在比賽時,他熟悉的觸感因“手滑”而不復存在。
對于時時鉆研攀巖領域最新動向的運動員來講,比賽中所用的巖點種類、性能,甚至是攀石、難度線路的設計風格,或許可以提前猜到部分。
國際攀巖聯合會(IFSC)最近三年都發布過“巖點清單”,選手們理論上確可如翁德拉所說,提前感受手感。并且由于攀巖一直是一項較為“硬核”的運動,有限幾家得到IFSC認可的巖點制造商,基本上是由少數經驗豐富的攀巖發燒友、定線員開設的“家庭作坊”,這些人往往又在各類國際大賽包括奧運會上定線。正因為圈子太小,選手其實可以有所準備。
除此之外,當得知東京奧運會攀巖比賽將在室外舉行后,包括中國隊在內的不少隊伍有意在訓練館模擬濕熱環境。
不過,即便翁德拉自稱已把訓練館改成了“桑拿房”,追求面面俱到的他還是在東京遇到了挑戰。
“目前IFSC還沒有對比賽溫度、濕度提出特別要求,但在設計場地時會考慮朝向這些因素,防止巖點變得灼熱。”國際級攀巖裁判員、東京奧運會攀巖項目技術官員程瑩表示。至于今后IFSC是否會在辦賽條件中加入避免因濕熱而導致“手滑”的條款,現在還未可知。
攀巖項目的奧運首秀也因其獨特的計分規則引起了巖友群體的探討,甚至“吐槽”。
由于只有男、女兩塊金牌,本屆奧運會上的攀巖比賽綜合了速度、攀石、難度三個分項,最終成績由各分項排名相乘得出,數字越小越好。
雖同屬攀巖,速度、攀石和難度往往被認為是三個不同的項目,不同運動員對于各分項的能力側重差別很大。例如中國女子選手宋懿齡的優勢在速度分項,在攀石和難度方面能力則十分有限。
對此,翁德拉給出了自己的回應:“當人們都在探討獲得東京奧運會攀巖金牌的運動員是否是這個星球上最好的攀巖運動員時,我想說這沒有意義。那個人(奪金者)只是比賽當天表現最好的選手,但他得到的這個頭銜將被永遠銘記。”
計分規則的“槽點”下屆奧運會將不復存在。巴黎奧運會的攀巖金牌將增至4枚,包含男、女速度和男、女全能(攀石、難度項目)金牌。
除了首秀、“手滑”和計分規則爭議,這屆奧運會上的攀巖比賽,還有一個地方值得人們銘記——即便沒有觀眾,它也稱得上是一場熱鬧的“街頭賽事”。
因為疫情,東京青海運動公園并未向普通觀眾開放,但這個露天場館顯然吸引了較多志愿者和媒體人士,以及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比賽間隙還有反映東京都市風光的動感燈光秀,以及巴黎奧運會新增項目——霹靂舞的現場展演,這竟讓“空場”也鬧騰了起來。
雖然攀巖社群仍在激烈討論這項運動的未來究竟屬于街頭還是山間,但當東京的繁華街景隨著比賽轉播一起出現在世界各地時,這項運動顯然離人們更近了。
“我覺得攀巖出現在奧運會上將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身為高中生的美國選手達菲表示,“我想對所有小孩們說,去追求你的夢想吧,如果攀巖也是其中之一,那就帶著熱情去追求它吧!”
和新一代攀巖運動員不同,翁德拉對攀巖奧運首秀的評價帶著一些“老巖棍”(指群居在攀巖勝地、以攀巖為生的人)似的口吻:“我們正擔心以后巖壁上會不會越來越擁擠,但這也是我們的機會,能讓我們教會新加入攀巖的人關于這項運動的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