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風真好,涼絲絲、軟綿綿的,沒有邁不過的坎,也沒有不透風的墻,而更多的時候,它不驚不擾,善解人意,無論是高枝還是低草,都給人以同樣的祝福與禮遇。
剛下了一霎小雨,把街上的地皮打濕。不需要雨具和添衣,我就被風輕輕馱著、被雨輕輕淋著、被人輕輕趕著,穿行于這狹長綿延的老巷,將時間的咒語甩在身后,闖進一團又一團的影子中。像蜜蜂,一頭扎進七月的花海。
馬家巷,綿陽的“寬窄巷子”——一個歷史悠遠、久負盛名的老巷,自有點贊它的理由和獨特魅力。
史載,馬家巷雛形始于明代,由綿州知府寧鴻主持修建,一條長不足300米、寬不過三五米的巷道,北接最繁華鐘鼓樓,南靠順城街,東至孫家巷。深巷的兩旁,多為幾進深的青瓦四合院,多是達官顯貴、商賈儒士居家之地。
這里有手工打造的神奇,典故賜予的靈氣。一筆一畫,勾勒出世間百態;一磚一瓦,銘刻著歷史滄桑;一石一柱,述說文化傳奇。當然,這里也有潮打空城的喧囂與寂寞,也有志士仁人慷慨以歌走出去后就再沒回來。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個老店面,每一戶小庭院,每一株老槐樹,既屬于過去,也存在于現世。
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世上風景閑流水,肥腸粉、雜醬面、老油茶、鍋巴涼粉、毛血旺、燒烤、火鍋、羊肉串、蚊子血、蒼蠅館子,最后還是要停一停、慢下來。在眾多的中國中等城市中,綿陽最得要領,且將它的生氣淋漓地揮灑了出來。
巷北有詩,巷南有夢。如果拋開人世間的功名利祿,剩下人的欲望、美食、美酒、美女、美景,都聚在了這一方小小的市井!
再入小巷,經重新打造過的馬家巷,多彩多姿、亮麗干凈,更增添了許多商旅文化藝術氣息——既陽春白雪,又下里巴人;既民族傳統,又幾番洋味。巷子向南有了新拓展;綿州劇院右側又辟出一條新道,加上和原來的老巷相通,同氣連枝,相得益彰,更增加了場面和人氣。
今日去得早了點。在“吉鼓奶茶”處,那個唱京劇的“小老頭”還未來。圍繞大劇院那些經常演出的大型音樂會、芭蕾舞、大合唱,他的“表演”似乎不算啥,但敢在這兒練攤的,也絕非等閑之輩。前不久我路過那,他沖我一笑,算是打個招呼,隨之半個身子斜欹椅上,開始自拉自唱起來。瞧他輕輕地搖頭晃腦,那份神情,那份超然,那份得意,那副好嗓門,一琴一柱,一板一眼,既入情景又入戲,一條街道頓時就敞亮起來……
做生意的陸續在開門,理菜、打火、燒水、抹桌、傳椅、呼喚小伙計……吃早餐的人開始多起來,百十家雜什,其中幾十家小吃,各有不同風味;碗中雖然波平浪靜,而桌上卻是談笑風生。
靜觀那些小院,四季花香不同,春有桃,夏有荷,秋有桂,冬有梅。閑散安逸,自得其樂、其趣。
閑坐一隅品茗。老竹椅,小茶桌,一把滾燙長嘴銅壺,一摞明凈茶碗盞。不計其余,只聞香潤腸,清腦沁肺,口齒芬芳,還要長久。
這時,太陽從云霧中掙脫出來,一跳一跳的,露出一張緋紅的童子臉。無數的光斑,頓時將這里的激情再次點燃。回望這時的馬家巷,既五彩繽紛,又氣韻非凡;既潮長潮生,又難以平靜。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