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地處涪江上游,境內土地肥沃、出產豐茂,有“川北糧倉”之譽。中壩平原上之中壩鎮,地當水陸要沖,扼川、甘通道,集四方商旅,自古既為川西北的商埠重鎮,又為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
然而,在那軍閥割據、豪紳逞強、土匪橫行的歲月里,這塊富庶的土地上卻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呈現一幅蕭條破敗的凄涼慘景。當時在民間曾有“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剩屁無捐”“民國萬稅,天下太貧”之類的對聯,實為對當時江油百姓生活情景的真實寫照和絕妙諷刺。
1935年3月底,為粉碎蔣介石新的“川陜會剿”計劃并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徐向前總指揮的率領下,紅三十軍、三十一軍、九軍各一部分別經昭化、劍閣進入今江油雁門、云集、青林口一帶。4月7日至17日,紅軍與川軍鄧錫侯所部展開了一場“圍城打援”的江油之役。自此,除江油縣城(今武都鎮)及九嶺、方水、八一、香水4個鄉外,江油境內的其他地域均被紅軍解放。
一時間,紅軍在江油境內各區鄉掀起了一場打土豪、分田地的紅色革命風暴。紅軍入境后,所到之處,首先安撫民眾,針對反動派的各種造謠誣蔑,做了大量的政治宣傳工作。召開了出席代表達1000多人的江油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群眾中深入細致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方針和政策,宣傳紅軍的任務、性質和紀律,揭露軍閥和地主豪紳的罪惡。
為了紀念紅軍“圍城打援”進駐江油中壩的輝煌勝利,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將原中壩鎮中心的“德政碑”改建為“紅軍勝利紀念碑”,正面鐫刻碑文:“百戰百勝的工農紅四方面軍光榮勝利紀念碑”。而今,這座修復后的紅底金字的“紅軍勝利紀念碑”巍然矗立在江油城市中心的解放中路大街上,特別是碑頂的那顆紅五星在陽光照耀下燦爛生輝,耀眼奪目。
在廣泛宣傳、組織群眾的同時,紅軍把建立革命政權列為首要中心工作。據調查,當年江油縣境內共建有329處縣、區、鄉、村各級蘇維埃政權。紅軍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一道,領導廣大民眾打土豪、鎮壓反革命、除奸、分浮財、分田地,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
紅軍在江油這片土地為老百姓謀福祉的行動,感動了淳樸善良的江油鄉民。紅軍入城之初,城內的貧苦民眾就敲鑼打鼓、掛紅放炮,排成長長的隊列熱烈歡迎紅軍的到來,還有不少群眾抬著大肥豬和整壇酒到部隊駐地慰問。當紅軍打算籌糧時,更是得到了江油人民的大力支持。不少勞苦群眾出于對黨和紅軍的感激之情,在交公糧之余,還紛紛把自己的口糧也獻出來,寧肯自己吃野菜喝稀粥,其情其景實為感人。據一些紅軍老戰士回憶,在江油籌集的鹽、豆豉、豆瓣醬菜,一直吃到過草地都還有。
1935年5月中旬,為迎接中央紅軍北上,打破蔣介石的合圍部署,紅軍決定撤離江油。在紅軍進駐江油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深入群眾之中,宣傳革命道理,和勞動群眾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軍民魚水深情,在江油廣大城市和鄉村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紅軍撤離后,江油人民懷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不懼還鄉團反動派的百般禁阻搜查,他們千方百計密藏紅軍留下的各種物品,保護紅軍留下的石刻標語,深切緬懷紅軍,盼望著紅軍。他們堅信紅軍終會回來,革命一定勝利。
1940年,中共江油特支成立。從此,江油人民在黨的秘密領導下,英勇頑強,前仆后繼,堅持不懈地努力斗爭,直至新中國成立。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