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紅色資源在傳承賡續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安州區黨史學習教育用活陣地豐富內涵
小暑剛過,走進位于綿陽市安州區千佛鎮老望溝村,藍天白云、青山蒼翠,山谷寧靜清幽。在2500米的“微縮長征路”上,蜿蜒山路上的紅旗飄揚、激昂的千佛山戰役解說回蕩在山谷……
“歷時73天的千佛山戰役,是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在北川與安縣、茂汶三縣交界地千佛山峽谷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這次戰斗進行的十分激烈……”老望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議兵對參觀者們深情地講述千佛山戰役的戰斗故事。
千佛鎮人銘記這段厚重的革命歷史,深挖長征精神,先后打造以“千佛山紅軍阻擊戰紀念館”“5·12抗震救災陳列室”為“點”;黨建文化長廊為“線”;紅軍千佛山戰役文化廣場為“面”的紅色“旅游鏈”,立體式展示千佛鎮的“紅色文化”。老望溝村“紅色走廊”于2020年4月26日正式向公眾開放,迄今已接納市、區參觀學習團隊270余批次、7000余人次。
據千佛鎮人大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精心打造紅軍作戰室、紅軍食堂、重走紅軍路等紅色教育設施;提供更豐富的紅色旅游體驗內容,讓紅色文化滋養更多的黨員干部和群眾。”
以史化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進一步提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與此同時,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激勵更多黨員干部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環節中。干部群眾“捐”起來的黨史陳列室,便是這一典型。
在桑棗鎮的棗園社區陣地二樓,30余平方米的黨史陳列室內干凈整潔,兩面墻面上張貼著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大事記”。入門左側的三個玻璃柜里,整齊排列著《毛澤東選集》、軍功獎章、榮譽證書等30余份“紅色物件”。
1939年出生的楊素清老人,至今已有55年黨齡。她曾任棗園社區第二任黨支部書記兼文化站站長。在她的一生中,最難忘的榮譽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于1990年為其頒發的“全國先進文化站長”。這份榮譽來之不易,也格外珍貴。楊素清老人對勛章和證書愛不釋手,珍藏在家中最寶貴的箱子里。
今年5月7日,當她得知社區關于征集“紅色物件”的倡議時,她懷著不舍的心情將勛章和證書捐獻了出來。“這份榮譽對我來說很珍貴,但是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干事創業,我覺得比我個人珍藏更有意義。”楊素清對記者說。
自桑棗鎮黨史陳列室“開館”以來,先后吸引了當地黨員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累計接受參展近千人次。
在河清鎮的迎新社區紅旗廣場,當地政府打造了500米長的“黨史長廊”,以中國共產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為序,通過精煉的文字和百余幅珍貴歷史照片,全面反映了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走過的發展歷程。同時將安州籍烈士朱英漢等人英勇事跡展示在“黨史長廊”上,讓當地群眾在茶余飯后的休閑散步中便可以接受黨史教育;讓黨史學習教育觸手可及、深入尋常百姓生活。
“以史為鑒知興替”,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在安州這一片熱土上,一個個帶著安州本土氣息的“黨史學習教育陣地”深受群眾歡迎,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張敏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安崢)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