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曉東(綿陽)
我家住在綿陽南河壩,小時候,學習、勞動、看電影,是我的三大“愛好”。讀書學習,讓我懂得文化知識的重要性;田間里勞動,讓我知道只有勤勞務實才有果實;看電影,讓我知道了新中國來之不易,鼓勵我積極向上。特別是在電影中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我不斷成長,從一個普通的農民娃娃成為一名作家。那時候,我們看的都是壩壩電影。放學回家,聽說哪里有壩壩電影,就趕緊吃了夜飯,收拾了鍋碗,跟斗撲爬地邀約好幾個小伙伴,摸黑去看電影。我與小伙伴們在126 那邊,看過很多次壩壩電影。126 坐落在綿陽城郊以南的代家灣山上,每次去都要跨過南河,爬山,然后才能到達。126 是個大單位,幾乎每個星期六或者星期天都要放電影。為了節省時間,我們直接從南河涉水過河,如果是秋冬季節,在淺淺的河水面前,我們踩著露出水面的石頭,一跳一跳就過河了。如果是夏天,我們得手拉手涉水過河。過河以后,還要爬山,汗流浹背地來到放電影的地方。
那時候放電影,就是一塊布當“銀幕”,放映機架在距離銀幕二三十米遠處。放映機一轉,銀幕上就有人影子在做動作。放映機也有停下來的時候,那是一盒片子放完了要換片,或者是片子斷了,需要接上才能繼續放電影。有時候也需要等電影片子,也就是說,這部一秒24 格的電影片子,不止一個地方放,要等人家放完了才送過來。當然。這邊放完了,又要送到另外一個地方放。126 有山,我們站在高處看電影,把銀幕上的故事和壩壩里的故事全部都看得完。看了電影回家,為了安全,我們從南河的上游繞一圈,從小浮橋回家。
我們南河壩是蔬菜社,社員就是菜農。為了讓蔬菜用上自然肥,我們平時還要去街上積肥。積肥就是掃渣滓,主要是收集垃圾中的食物殘渣、草木灰等有肥力的廢棄物。經常是放學以后,我們就去積肥,拉一個架架車,車上有三個竹筐,竹筐裝滿渣滓就算完成任務。城里有渣柜,也就是垃圾箱,把人家倒在渣柜里的渣滓掃在一起,倒進架架車的竹筐里。
積肥時,我和小伙伴們最愿意去的地方是躍進路,那里有305、203、407這些大廠,都是國營的電子廠,像305廠,就是后來的長虹廠。這些地方人多,產生的渣滓也多,更重要的是,這些地方經常放壩壩電影。我們去躍進路積肥,相當于從南到北跑了一個通城。我們把積肥“任務”完成后再去看電影,就只能看到“電影鍋巴”,就是只看了電影的結尾部分。由于放電影的是籃球場壩壩,沒有高處,我們把架架車放在人群的最后面,跑到最前面去看,不然就只能看見前面的人頭。回家的路上,我們拉著架架車,跑得風快。
那個時候的電影,大多講述的是戰斗故事,都是“打仗的”,如《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英雄兒女》《平原游擊隊》《上甘嶺》等等,那些電影至今仍然震撼著我的心,很多電影我通過電腦又復看了幾遍,那些驚險、勇敢、熱情,讓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這些電影讓我成長,我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40年,發表了不少正能量文學作品。近年來,我創作并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內容包括紅軍長征、抗疫、脫貧攻堅、人民群眾勤勞奮斗,以及歌頌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文學作品。我向英雄學習,向模范學習,向榜樣學習,做一個實實在在、勤勤懇懇、堂堂正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