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小寧(綿陽)
綠水青山,鄉愁綿綿。身在中國科技城綿陽,我卻經常思念著故鄉甘肅省涇川縣。故鄉在陜甘交界處,因地處涇河川腹地而得名,涇川歷史悠久,遺存的西王母文化、宗教文化遺跡較多,更是絲綢古道西出長安通往西域的重要驛站。
我自1994 年參軍,在部隊生活了20 多年,轉業后在綿陽安家落戶,離家已有27個年頭了,對故鄉的思念一刻也未停止。今年“五一”期間,有幸回鄉一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在故鄉的小路上,漸入眼簾的是寬闊整潔的“致富路”,櫻花海棠景觀樹,美觀氣派的小康屋,整齊排列的蔬菜大棚,景色怡人的村莊環境。談及村里的發展變化,鄉親無不豎指“點贊”,鄉村振興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想起當年我還在老家時,農民住土坯房,雨天泥濘不堪、行走不便;晴天車輛一過塵土飛揚,宛若黃龍。時光雖然飛逝,這些記憶一直縈繞心頭,有些苦澀。
2000 年后,隨著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推行,讓昔日光禿禿的山變成綠油油的屏障。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采取“塬區果畜、川區菜畜、山地雜果”的辦法,培育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涇川縣是黃土高坡,千百年來的廣種薄收,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嚴重,很多山地是“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畝產只有百十斤。隨著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山地全退耕了,農民拿到了補貼,開始擴大林果面積,積極推行林花、林藥、林菜間作等立體種植模式,從而山變綠了,環境變好了,小氣候也改善了,群眾變富了。故鄉從人煙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的荒溝禿嶺到郁郁蔥蔥綠色無邊的森林,在黃土高原上樹起了一座綠色豐碑。
當年,黑河川村支書楊志科不相信家鄉的土地只能生長貧窮,想著川地灌溉方便,種瓜務菜應該沒有問題,就帶頭發展蔬菜種植,可由于是露天種植,加上交通不便,種出的瓜菜往往趕不上好時間,只能賤賣。幾年前的脫貧攻堅中,黨委政府提出“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蔬菜”的思路,老支書楊志科一下承包4座蔬菜大棚,全部種上時令瓜菜,一年的純收入就有七八萬元,給鄉親們帶了個好頭。
故鄉涇川縣的蘋果,果大、色艷、味美、汁多、肉細、綠色安全而備受消費者青睞,銷往全國各地,出口歐盟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故鄉養的紅牛,肉質細嫩,風味獨特,肌紅蛋白含量高,補血、攜氧效果明顯,口感足以和“日本和牛”媲美。
這兩種特產是故鄉的驕傲,也是產業發展的底氣。故鄉人民按照“塬區人均一畝果,川區戶均一座棚”的產業發展思路,建果園、修暖棚牛舍,目前,紅牛肉出口歐美,端上了國家體育總局運動員管理中心餐桌。在黑河川,一座座反射著粼粼日光的蔬菜大棚環繞著亮麗新村,和錯落有致的小康屋相映成趣,成了家鄉最美的一道風景,一個個特色優勢產業正在故鄉大地生根發芽。
我心一畝田,用來播綠洲。家鄉變了,在日出日落中無聲無息地變了,兩三代涇川人相繼開展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用心血和汗水凝結成一片片綠色。綠色的張力,帶動起故鄉的發展。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木,更是一種信念。綠化的不僅僅是一座座“山塬溝壑”,更是一個個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走過的鄉村小路,灑下了更多家鄉親人晶瑩的汗水,留下了更為堅實的足跡,也種出了自己心里的綠洲。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