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月娥(游仙)
建黨百年之際,為了追尋心底那一抹耀眼的紅,為了靠近那條紅色的長征之路,為了能輕輕觸摸那紅色的脈搏,5月初,我和幾個同事相約西行,去往甘孜藏族自治州。
觸摸長征,觸摸紅色印記。歷經6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瀘定縣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走進紀念館大門,迎面墻上的巨幅浮雕旁“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的大字赫然在目,我的心為之一顫,那血雨腥風的畫面隨之浮現在腦際。展示墻上一幕幕生動的畫面吸引著我們的目光,或游移、或聚焦、或凝望、或定格。讀著那簡潔而激烈的文字,我們屏住呼吸心潮澎湃,忘記了移動腳步。一件件烈士遺物靜靜躺在陳列柜里,銘刻著那段英勇不屈的時光。戰士鐵甲今猶在,紅色精神代代傳。歷史的烽煙不會散去,它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觸摸長征,觸摸革命記憶。來到瀘定橋,親身感受這座橋的不朽魅力。瀘定橋,一座如此簡陋的橋,十三根鐵鏈上鋪了幾塊木板;瀘定橋,一座十分驚險的橋,橋下是湍急的大渡河水;瀘定橋,一座飛躍峽谷的橋,它是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瀘定橋,一座用毛澤東詩詞建筑起萬代牢固的橋,“大渡橋橫鐵索寒”;瀘定橋,一座被新中國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橋,扛起一個共和國的脊梁之橋。
瀘定橋,一座跨越激流的橋。我們走在橋上,腳踏木板,手扶鐵鏈,仍需小心翼翼,那不時晃動的橋身讓腳下嘩嘩作響的水流更急、更兇險,滔滔的轟鳴聲不絕于耳。搖搖晃晃中,我的腳趾摳得緊緊的,手心也沁出了汗,我想起了曾經學過的課文《飛奪瀘定橋》中有這樣的句子——“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蕩秋千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巖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在這樣的親歷中,我對課文的中心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迫在眉睫的戰斗形勢,風雨交加的惡劣環境,狂妄囂張的敵軍氣焰,這些嚴峻的考驗沒有嚇倒英勇的紅軍戰士,他們不怕困難、挺身而出、驍勇善戰、一舉得勝,才有了我們如今的朗朗晴日、河水清清。
觸摸長征,觸摸時代脈搏。離開瀘定,大巴車載著我們繼續前行,我的心頭還晃蕩著根根錚錚鐵索,那些關于革命戰爭的紅色記憶鋪天蓋地般涌出來。“哇,真漂亮!”同事的歡呼聲打斷了我的沉思,抬眼望去,“川藏第一橋”五個紅色大字映入眼簾,原來已行駛到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興康特大橋了。我百度了一下:興康特大橋是一座建立在高地震烈度帶、高海拔的鋼桁梁懸索橋。其建造的難度開創了世界多項第一,由于在高地震烈度帶、復雜風場及溫度場苛刻的建造條件下完成制造,也被現代網絡親切地稱為“網紅橋”。工程師們在大橋建設初期要解決諸多難題,如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薄弱、地質勘探無法進行、氣候條件惡劣、施工困難等等問題。最后確定架設懸索橋,在這個地理位置上造懸索橋,其難度可與“難于登天”相比,當時工程師所畫草圖成噸以上。這些新時代的建設者,他們如紅軍戰士一般,克服重重困難,大橋最終落成。他們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觸摸長征,觸摸幸福生活。我們當晚的住宿地在新都橋鎮,翻越折多山時,天色已晚,天上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隨著海拔的升高,后來竟飄起了紛揚的雪花,一天歷四季,大家驚呼不已。暮色越來越濃,車窗外閃過的不再是密密的灌木叢,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亮眼的燈光,那是路邊一家家民宿和經營餐飲的店鋪,隱約可見就餐的游客正觥籌交錯。順利抵達酒店后,我們品嘗著香噴噴的烤羊肉、熱騰騰的酥油茶,不禁感嘆如今的生活太幸福了,想想當初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條件,真是天壤之別啊!這盛世,來之不易;這盛世,終究如愿!
墨石公園是我們此行的終點站,佇立在山間的涼亭邊,面對寬廣的草甸、起伏的雪山、迷人的藏寨和眼前奇幻的墨石,我不禁輕吟起一代偉人的詩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