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涌泉(安州)
20 多年仿佛一個瞬間,花荄這座濱水花城就躍然崛起在風景如畫的安昌河畔,成為綿陽科技城新區的一塊重要拼圖,令外來者驚嘆不已,讓本地人無比自豪。
不錯,這座崛起的濱水花城,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孕育的奇跡。
花荄鎮,地處安昌江沖積平原上,地勢一馬平川,與綿陽城區相連,是城市發展的好地方。花荄鎮歷史悠久,從東晉永和年間僑置益昌縣。唐高宗時期,益昌一帶發生叛亂,益昌縣城毀損。朝廷派花衡芝率軍平定叛亂,將縣城遷至安昌河西岸,因位置在舊益昌縣西面,故改為西昌縣,衙門就在今天的花荄糧站內。花將軍平亂時,用紅砂石鋪了一里長的石板路,又用癩疤石(云母石)砌路沿,人們在石板路兩旁修建房屋,開設店鋪,慢慢形成了街道(今大南街和大北街)。因街道路面的石板色澤不一,人們便稱這條街道為“花街”。北宋熙寧年間,西昌縣撤銷并入龍安縣,當地成為“西昌古鎮”,
民間稱為花街場。1948 年,縣長高國霖與鄉紳民眾協商,覺得“花街”之名不雅,申請省政府批準,用《漢書》中“青陽浮動,根荄之遂”之間的“荄”字更替“街”字,改為“花荄”,有春風和煦、草木萌動之意。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傳統農業縣安縣發展的重點放在了工業方面,將工業發展的重點放在了花荄鎮,上世紀90年代就在花荄鎮建立了經濟新區,引來長虹等企業入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10多家大中型企業在花荄經濟新區落戶。
安縣縣委在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時,深刻感覺到,群山環抱的安昌老縣城,發展空間嚴重受限。縣城起不到中心帶動和輻射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作用,無法適應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從而提出,“縣城東移花荄”,靠近綿陽城區謀求發展。
“縣城東移”如一塊巨石投向平靜的池塘,立刻激起了千層浪花,引起了激烈的辯論。道理不辯不明,經過大討論,最終“縣城東移花荄”方案得到了縣委和大多數干部群眾的支持,報經國務院批準后,新縣城建設于2000年秋進入了轟轟烈烈的實施階段。經過近兩年的建設,花荄新縣城格局基本建成。2002年4月16日,安縣縣城遷到花荄,一座濱水花城在距離綿陽城區10多公里的安昌河畔扎下根來。
幾年后,經過“5·12”特大地震的破壞和重建,在黨中央關懷下,遼寧省全力援助,花荄鎮的城市建設、工業發展取得巨大進步,迅速成長為一座高品質、現代化的濱水花城。
2016年5月20日,安縣改為綿陽市安州區,安縣建縣1600多年的歷史之后,在黨的領導下,成功開啟了以區為治的歷史新紀元。
融入科技城,同城化和工業化的建設速度加快。包括花荄鎮、界牌鎮在內的數十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成了工業發展區。大批祖輩務農的鄉親們徹底告別了農耕生活,立刻變成了濱水花城的新市民。2021年初,綿陽科技城新區成立,花荄鎮成為新區的一部分,古老場鎮的變化可說是滄海桑田,令人鼓舞、贊嘆,甚至思維都跟不上趟子了。
安縣行政中心搬遷到花荄,不僅僅是發展了自身,而且還彰顯出了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支持了北川的建設。
“5·12”特大地震后,地處斷裂帶上的北川老縣城曲山鎮淪為廢墟,無法恢復,只能異地重建。黨中央國務院選定安縣黃土鎮安昌江畔的板凳橋,作為重建北川新縣城的地方。
國家調整行政區劃,將安縣的安昌鎮、永安鎮,以及黃土鎮的常樂、紅巖、順義、紅旗、溫泉、東魚等6個村歸劃北川羌族自治縣管轄。這一行政區劃的調整,把安縣富庶的215平方公里土地和約8萬人口,全劃給了北川縣。顯然,安縣的干部、群眾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安縣縣城東移花荄后,給北川災后入駐安昌鎮騰空了地方。這是偉大共產黨領導的作為,值得濃墨重彩的書寫于綿陽市的發展歷史之中。
濱水花城崛起的奇跡,代表的是偉大時代變化中的一種必然走向。在一部《這座年輕的縣城》的書中,我曾撰文將濱水花城之美概括為繁花美、濱水美、環境美、形象美、氣質美、和諧美。現在看,這“六美”已在濱水花城蓬勃呈現,讓人們每天都能享受到美麗而幸福的芬芳。
時值慶祝建黨百年之際,在新時代之光照耀著的安昌河畔兩岸,安州區重要區域確定為綿陽科技城新區的核心地帶。日新月異的發展,讓我們更加自豪。充滿青春活力的濱水花城和緊密相連的北川新縣城,彰顯出交相輝映的特色光彩,將綿陽科技城新區的西北天際映照得格外絢麗而璀璨。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