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亭(三臺)
1990年,我在家鄉鄉政府機關黨支部入黨,屈指一算,已有31年黨齡。30多年來,家鄉發生了華麗的巨變:綠水青山環繞山間,水泥路縱橫交錯,天然氣、寬帶網戶戶相連,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面對如此美景,家鄉的昨天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
我的家鄉位于川西北三臺縣東部的白雀鄉,那里溝壑縱橫,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全鄉8個村49個村民小組,絕大部分村民住的是低矮破舊的土坯瓦房,運輸要靠人背、肩挑、自行車馱。從鄉里到縣城不通班車,要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我所在的鄉政府是一棟三層的破舊樓房,每間一進二,中間一隔,前面辦公后面住宿。除去廣播室、治安室、辦公室、林業站,沒有會議室,開會是在食堂進行。討論新黨員、民主測評、民主生活會等,是到距鄉政府一公里的鄉敬老院進行。我擔任白雀鄉團委副書記時,家鄉到處是光禿禿的山坡,太陽出來火辣辣的,曬得讓人無處躲藏。在華豐村山元寨和父老鄉親植樹造林,將任務分片包干到戶時,被曬得脫了層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今,當年的荒山已變得樹木蔥蘢,森林覆蓋率達95%。
家鄉除了環境的變化有目共睹外,最讓人刻骨銘心的還是通信技術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那時電話對村民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有在縣城和鄉鎮所在地才有。白雀鄉政府到塔山區公所,塔山區公所到縣城都是架設的木電桿和鐵絲線,一萬多人的鄉就一部搖把子電話。打電話時通過總機接轉,不僅接續時間長,而且通話質量很差。打通一個電話要半個小時,還要長時間地轉動搖把,通話時要大聲吼叫。打電話真是“搖斷膀子、喊破嗓子”。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掀起了程控電話建設熱潮。1997年12月,鄉政府成立程控電話建設領導小組,我任組長。1998年家鄉開通了程控電話,實現數字撥號,接入國內、國際直撥網,徹底告別“搖把子”時代。鄉場鎮電話從無到有一下子安裝了47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理想生活在農村變為了現實。
近年來,家鄉的通信發展日新月異。程控變光纖,有線變無線,電話座機變成了手機,棒棒機變成了智能機,語音通話變成了視頻通話和網絡聊天。從打電話排長隊,發展到人人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村村普及了光纖寬帶網,4G/5G進村,村民走進了網絡生活新時代。農村電商、網上支付、微信、抖音等各種新興業務如雨后春筍般在農村發展壯大,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別是2013年以來,各村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帶領干部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村村社社修通了水泥路、農村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天然氣;特色種養產業、新型農業園區遍地開花;人們住上了漂亮的樓房,看上了高清的大彩電,許多人家還買起了私家轎車。村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通過改革,原8個村合并為3個村,49個社合并為24個社,增強了黨組織在基層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家鄉已不再是窮鄉僻壤和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時間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最偉大的書寫者。家鄉山村的華麗變身,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