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作之合》講述富有本土色彩的傳奇故事——
鐵牛鎮水、涪翁入夢……這部小說很綿陽!
長篇小說《天作之合》
綿陽作家董新芳的長篇小說《天作之合》,今年3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長篇小說《天作之合》,以三代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綿陽鐵牛街、御營壩、豐谷鎮、人民公園等為人物活動空間,呈現了一座城市的發展變化。同時,作品還以夢幻的筆法植入漢代隱士涪翁及其弟子程高、名醫郭玉等,呈現綿陽厚重的中醫文化。近日,記者采訪了董新芳先生。
一個故事觸發靈感
長篇小說《天作之合》的寫作,是董新芳由來已久的想法。
董新芳是河南洛陽人,1969年12月入伍來到綿陽,此后他直到轉業,都在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目睹了這座城市50余年的發展變化。作為綿陽城市發展親歷者,他產生了用文學的形式寫出綿陽巨變的想法。
綿陽,自秦就已建置,漢代隱士涪翁在這里傳承中醫文化,揚雄曾滯留西山讀書,這里也是蜀漢三國肇始之地,宋代文豪歐陽修出生于此……要用一部小說去表現歷史文化厚重的綿陽,難度實在不小,因此他遲遲沒有動筆。
2019年初,董新芳突然想起曾經聽到的一個故事:一位男青年在回上海探親的火車上,對一位姑娘一見傾心,就以借報紙的方式在報角上寫下一段話,并留下通訊地址。這位姑娘并不知情,卻被她的暗戀者看到,趁下車之機偷偷抽出報紙撕下,塞進一名飯店女服務員的口袋里。女服務員下班后見到紙條,給男青年寫了信,兩人約定在火車站見面。因為人“對不上號”,男青年被警察當成接頭的特務弄進派出所……
這個故事觸發了董新芳的寫作靈感。他把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浪漫愛情故事,加以虛構,放在綿陽這座美麗的城市里。2020年5月20日,他完成了《天作之合》書稿,隨即發給出版社。2021年3月,《天作之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
三代人的愛情傳奇
長篇小說《天作之合》,以一家三代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多線敘事的風格反映綿陽的發展變化,時間跨度40余年。
在小說的開篇,董新芳引用了當年聽到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艾貴生沒有見到仰慕的姑娘單紅英,但他并沒有死心,調到綿陽工作后依然沒有放棄。一次,艾貴生在鐵牛廣場見到幾位老人閑聊關于鐵牛的傳說,他并不知道,單紅英的父親單之林就在其中。
在鐵牛故事的講述中,牽出單之林與白羽靈的坎坷愛情。單之林和白羽靈因為地主的棒打鴛鴦而天各一方,綿陽解放后,兩人終于走到一起。女兒單紅英被趙大年欺騙成婚,生下兒子趙帥后,因趙大年犯罪,兩人離婚。趙帥在江邊玩耍時不慎落水,被艾貴生救起,但趙帥還是沒能生還。艾貴生的救人事跡被刊載在報紙上,單之林帶著女兒前去感謝,曾經錯過的兩個人才真正見面。
艾貴生向不知情的單紅英講述了當年的“紙條”和他尋找單紅英的經歷,兩人結合到了一起。兩人結婚后,生下女兒艾小莉。西安美術學院學生范一平因崇拜科學家,立志為科學家畫像而來到綿陽,不慎將錢包丟失,正好被艾小莉撿到,兩人由此相識相愛。
隨著故事的發展,因為一次同學聚會,當年的諸多秘密也隨之揭開。原來,撕掉報紙上的紙條并將其塞進飯店女服務員口袋的人,竟是單紅英的前夫趙大年。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寫作者的鄉情表達
《天作之合》是一部具有綿陽本土色彩的長篇小說,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綿陽地方文化元素和城市地標。
在這部作品中,一家三代人的故事空間主要集中在鐵牛街、御營壩、豐谷鎮、人民公園、西山公園等地,涪江、濱江廣場、鐵牛廣場、南山寺、富樂閣、西山公園等綿陽人熟悉的地標也在故事中出現。同時,作品中還融入了鐵牛鎮水、桃花島傳說、豐谷井的傳說等民間故事,劉備、劉璋在“東山”之巔的涪城會、居無定所的游仙李意期、越王李貞修建越王樓等歷史人物的故事與傳說,也在小說中巧妙植入。
涪翁、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也出現在小說里。其中,涪翁的故事以“夢”的方式植入。白羽靈生病,久治不愈,單之林在焦慮中夢見了涪翁、程高、郭玉,他們告訴單之林一個神秘的藥方,藥引是涪翁垂釣處的“魚肚布”。白羽靈按方服藥,疾病痊愈,留下了“夢涪翁”的故事。
類似的地方歷史文化元素,在長篇小說《天作之合》中還有不少。
董新芳認為,以當代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視覺,將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放在綿陽這座美麗的城市里,讓虛構的故事、虛構的人物,生活在真實的環境中,用他們的生活反映這座城市的當代面貌,是寫作者對一座城市的致敬,也是最真誠的鄉情表達。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