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遠培(平武)
“每年農歷三月三,正是耕作好時光”。在平武縣,農歷三月三這天,平武縣的木皮藏族鄉,一臺“三月三蜂王會”活動喚醒了世居大山里白馬藏人的農耕記憶!
當時光輪回到周秦時期,那時候,平武縣境內是氐羌民族的聚居之地。2200 多年前,西漢王朝設立剛氐道,這是今平武縣境內最早設置的縣級行政區。因為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故稱為“道”。
人間代代裔,青山處處在。在平武廣袤的大地上,千百種珍稀動植物曾經是先祖們賴以生存的無窮寶庫。今天,當國寶大熊貓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的時候,有多少人依稀記得大熊貓曾經被人稱作“白熊”呢?
火溪河,涪江左岸最大支流,又叫“火溪溝”。在《龍安府志》《大清一統志》《四川通志》等史書中均有記載。
沿火溪河而上,今天的木皮藏族鄉屬地就是“火溪河番地”。白馬藏族,大熊貓。在木皮,這個叫“白熊大部落”的地方,其實就是大熊貓和白馬藏人共同居住的家園。
據《四川通志》記載,當年的龍州(今平武)三寨是指“白馬寨、木瓜寨和白草寨”。今天的木皮藏族鄉屬地在民族地理分布上屬“白馬寨”。所以,在宋元時期,木皮一帶的白馬藏人歸屬龍州三寨土長官司王氏土司管轄。
進入明代,木皮屬地的白馬藏人先后隸屬薛氏土司和王氏土司管轄。到了清代,木皮屬地的白馬藏人隸屬土通判直接管理。1911 年辛亥革命后,歷代中央政府對白馬藏人屬地的管理也基本沿襲了土司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 年7 月31 日,平武縣藏族自治委員會成立,恢復和改建了自1940 年取消的白馬大部落。此后,黨的民族政策持續惠及白馬藏人聚居地。1994 年3 月30日,木皮正式成為民族鄉。
歷史上,木皮藏族鄉境內的少數民族與木座、白馬、黃羊關白馬藏人同為一個部落,這里,也是白馬文化的發源地。隨著歲月的積淀,木皮藏族鄉形成了集土司文化、白馬文化、紅色文化為一體的多元文化融合。
在這里,曾經的水泉關關口遺址,土司衙門遺址,王土司的家廟武顯廟遺址依稀可見。位于關壩村的陽地山,是土司時代的陽地隘口,為歷代土長官司的駐防地,土司官衙與祖廟早已不在,或許,歷史的烙印注定要湮沒在歷史的長河里。
時光飛逝,昔日的輝煌和繁雜已經成為滄桑的過去,木皮藏族鄉小河村的落山坪也是白馬藏人曾經的家園。如今,水磨坊,住宅,圈舍,墓地等遺址至今尚存。
遠去了或歌或舞的聲影,消散了縹緲繚繞的炊煙,但流淌不息的溪水依舊映照當年白馬藏人生生不息的時空。遠處,白馬藏人心中的神山——罐子巖靈氣一如當年。
木皮藏族鄉也是留存紅色文化的地方。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到達平武縣城。隨后,紅軍取道鐵龍堡、蜈蚣口方向到達木皮境內,在木皮壩成立了火溪溝村蘇維埃政權。如今,戰壕遺址還在講述紅軍當年的崢嶸歲月。
物換星移幾度秋,天地蒼生依舊在。昔日的白熊大部落今天別有一番景象。幅員遼闊,地廣人稀。高達96.3%的森林覆蓋率,成就了今天的木皮是一處難得的天然氧吧。
當年的白熊已經改名大熊貓,一處處幽靜的叢林早已成為它們的天堂!而伴身大熊貓的金絲猴、紅豆杉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多達70余種。因為野生大熊貓數量多,木皮是國家大熊貓公園建設的入口社區。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如今,木皮以中蜂為核心,將養蜂技術、蜂蜜產品、養蜂歷史以及科普教育等文化相結合,構建“產業+科技+產品+銷售+標準品牌”的中蜂養殖發展體系。同時,將“蜂文化”作為旅游產品進行打造,把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作為蜂王節。
勤勞的小蜜蜂花間起舞,憨厚的大熊貓叢林漫步。
木皮——昔日的白熊大部落又煥發出新的風采。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