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水庫自然風光優美
三臺縣城城南27公里,有一座四川排名第三的大型水庫——魯班水庫。
魯班水庫的水源自都江堰水利工程,水庫因魯班場得名,如今,水庫周邊的魯班、太林、三柏與幸福合并為魯班鎮,鎮政府設在魯班水庫主壩旁邊。
魯班水庫建成蓄水已經40多年了,這座承擔著60多萬畝農田灌溉任務的大型水庫,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正成為人們觀賞自然風景的獨特去處。
游人泛舟湖上
歷經艱辛建造水庫造福一方
從綿陽出發前往三臺縣城,再經三射路轉三(臺)大(英)路,20多公里后,就來到了魯班水庫。在水泥路上輾轉,眼前驀然出現“魯班水庫”幾個剛勁的大字,登上魯班水庫主壩,眼前寬闊的水面讓人感覺心情格外開朗。
據了解,魯班水庫庫容量為2.78億立方米,平時需水量大約2.1億立方米,水庫蓄水來自川西高原岷山之上,經過都江堰寶瓶口內江,從人民渠源源不斷地流到這里。之后,魯班水庫蓄積的水流向下游三臺、射洪、蓬溪等地,灌溉川北地區大約60多萬畝農田。
盡管看上去一派大好風光,但少有人知,魯班水庫的建設并不容易。
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經建成了2000多年,但在過去,都江堰水利工程只能灌溉成都平原一帶,那段渠道過去被稱為官渠堰。新中國成立后,水利部門將過去的官渠堰改名為人民渠,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不斷向川北延伸,先后分成七期工程,將都江堰的水引到了當時的彭縣、郫縣、什邡、綿竹、安縣、中江、三臺、金堂等地。其中最末端的人民渠七期工程,從1970年10月開始興建,到1980年魯班水庫建成,期間共有數以萬計的群眾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川北淺山丘陵區建起一條長長的渠道,將都江堰的水引到了魯班水庫。人民渠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水渠,而魯班水庫是人民渠上最后一座水庫,也是庫容量最大的水庫,為四川第三大人工水庫。
主壩和附近的魯班鎮政府所在地
小鎮名稱來歷流傳動人故事
魯班水庫得名于魯班場。不過,由于修建魯班水庫時魯班場被淹沒,現在已經看不到魯班場鎮原來的樣子了,只能在當地老人的講述中略知大概。
關于場鎮名字的由來,一些傳說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據當地老人介紹,很多年以前,這里的場口有條小河,河上的木橋常被洪水沖毀,熱心人士籌資修橋,一位外地老石匠前來入伙。忙活了一天,老石匠只打了一塊背大肚小的豬槽石,工匠總管覺得這老石匠手藝不好,沒有收留他。老石匠二話沒說,背起豬槽石就走,行至離場口不遠的老榕樹下,將豬槽石送給了賣果子的老太,并告訴老太,若有人來買,可要價五十吊錢。
石拱橋即將合龍時遇到了麻煩。石匠們打的石頭,不長則短,不寬就窄,不是放不進去,就是掉入拱下。眼看工期快到了,拱橋不能按時完工,工匠總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正心煩意亂時,路過場口看到了老太的小攤前擺放的豬槽石,眼前一亮,買下后拿到拱橋合龍處安放,竟然正合適!石拱橋終于如期建成。之后他們猜想,那位老石匠就是大師魯班,便將此橋取名“魯班橋”。
史志記載,魯班場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興場,過去是三臺南路上一個較為熱鬧的集鎮,修建水庫時,魯班場被淹沒,魯班場搬遷到了水庫邊叫做紅土地的地方。1992年9月,三臺縣撤區并鄉建鎮時,魯班、三柏、太林三鄉合并建魯班鎮,政府駐地三柏場鎮,1994年遷往魯班水庫主壩旁。2019年底,距魯班水庫不遠處的幸福鎮也并入魯班鎮。
主壩旁的魯班水庫建設紀念碑
生態環境改善帶熱旅游項目
魯班水庫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但由于位于偏遠的川北山區,盡管名氣大,但在過去并沒有帶來較多的客流。
多年前,為了發展當地經濟,魯班水庫和其他許多水庫一樣,發展網箱養魚,但結果導致魯班水庫水質變差、水也變黑了。經過數年時間整治,而今魯班水庫的水質得到明顯提高。經生態環境部門監測,魯班水庫水質已穩定在三類水水質以上,有時還能達到二類水質標準。隨著魯班水庫水質的明顯改善,現在,到魯班水庫觀光旅游的人們越來越多,水庫周邊不少村民建起了農家樂,吸引了包括成都等地的周邊不少垂釣愛好者來到這里,在藍天下碧水旁一邊垂釣,一邊享受良好的自然環境。
經歷“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進行災后重建時,魯班水庫庫區全長20多公路的道路路況得到了改善提升,現在在水庫邊開車出行就很方便了。不過,由于道路寬度有限,車流量較大時容易造成擁堵。記者此次前往采訪時,太林場鎮到紅土地之間的道路再次進行了擴寬。
隨著成巴高速公路的貫通,人們可以方便地從成巴高速公路古井收費站下高速,來到魯班水庫旅游觀光。魯班鎮的人們也在不斷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好的旅游設施,服務外來旅游者。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