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1921年成立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100周年的艱苦奮斗歷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取得了輝煌成就。
在建黨100周年來臨之際,綿陽日報社開展“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征文活動,征集詩歌、散文、隨筆等作品,用文學的形式,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故事,激勵全市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本報今起開設專欄,選登部分征文作品,以饗讀者,敬請關注。
◎熊紫薇(綿陽)
游仙區(qū)東宣飛龍山,有遠近聞名的革命遺跡,我仰慕已久。
上世紀70年代,我的父母正是“上山下鄉(xiāng)”的一代,他們有好多朋友正是在東宣當知青,其中有的叔叔阿姨當年正是住在紅軍戰(zhàn)斗過的飛龍山上。
我的一位長輩彭叔叔,他的父親是一位“跨過江”的老革命,也是國營某廠的老領導。彭叔叔是我父親兒時的朋友,當知青時就在飛龍山上守山。這里是最艱苦的地方,與山下面的壩子無法比。據彭叔叔說,他父親就是要把他安排在最艱苦的地方鍛煉,這叫“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
這一次,彭叔叔帶著我們一行十幾人,從山路上向山頂攀登,如數家珍,將紅軍井、紅軍戰(zhàn)壕、紅軍養(yǎng)馬場等革命遺跡一一向我們介紹。并對他們當知青時的豪情,當年早出晚歸、記工分、擔糞水等經歷,笑著講給我們聽。
“當年,我們在這里缺吃少喝,生活相當艱苦。但是,廣大的貧下中農卻給我們送來了僅有的幾個雞蛋和一擔燒柴,讓我們感動不已。”
“有一天晚上,我突發(fā)闌尾炎,疼得要命。當時的老村長知道后,冒雨組織了二十幾個農民兄弟和知青,打起燈籠火把,硬是連夜走了幾十里山路,用擔架把我抬到魏城醫(yī)院,才揀回我這一條命……”彭叔叔說著,眼睛好像有些濕潤了。“這幾年,我們又回到了當年下鄉(xiāng)的地方,就想回報當年貧下中農的教育和養(yǎng)育之恩。”
這時,一位劉叔叔告訴我說,這些年他們知青群每年都會選一個日子回到這里,大家眾籌資金,回報給這里的父老鄉(xiāng)親。聽到這些,我心中無比感動,眼中酸酸的。
在飛龍山紅軍紀念館,我的感受更深。此前我參與過紅色革命題材長篇小說《浴血川陜》的創(chuàng)作,小說寫的是上世紀30年代初,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等領導下,在川陜根據地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當時,我還隨父親一道,去了當年川陜根據地的主要樞紐所在地旺蒼紅軍城(當年名為旺蒼壩)采訪。我清楚地記得,飛龍山的紅軍某團,正是紅四方面軍長征隊伍的一部。他們團為了配合當時與川軍戰(zhàn)斗的“中壩戰(zhàn)役”,奉命在飛龍山上修筑工事,阻擊綿陽和三臺方向的敵軍。而紅軍在飛龍山還展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動,掀起了一輪又一輪革命斗爭的高潮。
今天,我們在紅軍紀念館看到無數來自省內外的大巴,無數身著紅軍服裝的年輕人,他們唱著紅色革命歌曲,舉手宣誓,這些都深深地感動著我。
飛龍山,紅色革命基因代代傳。在飛龍山紅軍紀念館,在老一輩革命家戰(zhàn)斗過的地方,我再次感受到了新時代的革命激情,也激勵著我在新的革命征程中奔跑前進。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