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亭(三臺)
秦嫂,川西北山區三臺縣龍樹鎮白雀鄉金寶村四社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
上世紀70年代,引千里岷江水、灌梓州萬頃田的長藤結瓜工程——魯班水庫開工。秦嫂作為移民,全家從三臺縣魯班鄉九村二社搬遷到百里以外的三臺縣東路白雀鄉金寶村四社(現屬龍樹鎮)。人們大多不記得她的名字,都叫她秦嫂。秦嫂愛笑,嘴甜。起初,秦嫂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魯班鄉,加之新落戶地點白雀金寶村四社,屬東路貧困山區曹家堰。有民謠說:“有女莫嫁曹家堰,光說有堰不見田。點高粱不備眼,栽紅薯還倒欠,吃的是玉米稀攪團,床上鋪的是麥稈稈”。當地干旱無雨,水利條件極差,無稻田。還有,四社30多戶人家全部姓趙無雜姓,害怕受欺負。秦嫂抱著村干部的腿死活不干,不肯離開家園,一度成了當地的搬遷“釘子戶”。鄉村干部多次做她的思想工作,全家五口人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第二故鄉白雀鄉金寶村人熱情好客,群眾自愿投工投勞為她建起了五間土坯房,待她親如姊妹。秦嫂逐漸從遠離故土的陰影中走出,很快融入到新的農村大集體團隊。那時雖然日子艱苦,但她總是成天笑瞇瞇的,見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呼老輩子,燦爛的微笑時常掛滿臉龐,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
秦嫂生有一兒兩女,丈夫會木匠,誰家修豬圈、釘犁頭、造水桶、做扁擔,他都樂意幫忙,分文不收,贏得群眾的一致好評。加上秦嫂那一張笑臉,兩口子人緣不錯,鄉親們都樂意幫他們。我鄉下老家與秦嫂一個生產隊,她大女兒與我是小學同學,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樂觀坦蕩,樂意助人,燦爛的微笑常掛滿臉龐。后來我離開家鄉參加了工作。當我再次見到秦嫂時,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一個滿臉清瘦、額頭布滿歲月的風霜、拄著拐杖、交叉著雙腿艱難行走的老婦,滿臉陰沉地站在我的面前。
歲月捉弄人。近20年來,秦嫂家發生了巨大的變故。2005年8月,65歲的丈夫因肺癌去世。二女兒遠嫁江蘇,大女兒也嫁人和丈夫外出打工。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兩年后,兒子因精神病無錢醫治,整天瘋瘋癲癲四處游蕩。一直在外打工的兒媳婦突然回家要與兒子離婚。瘋兒子受到刺激,不久死于非命,留下一個孫子與她相依為命。秦嫂因年邁,又患有20多年的風濕病,下肢僵直變形,行走艱難,趕白雀場買生活用品,兩公里路要走兩個小時。生活的變故,日子的煎熬,生活的重負,使秦嫂變得沉默寡言,整天陰沉著臉,唉聲嘆氣,與先前判若兩人,臉上的笑容不見了蹤影。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013年,秦嫂像千萬個貧困家庭一樣,在精準扶貧中得到幫助。說起黨的精準扶貧,秦嫂激動地說:說實在話,扶貧干部比我的親兒子還親。說到此,秦嫂眼睛濕潤了,兩眼發紅。兩年前,72歲高齡的老人秦嫂高燒不退,窗外下著大雨,電閃雷鳴,她頭痛得實在厲害,忍不住拿起手機給幫扶干部打電話求助。幫扶干部冒雨用三輪車把她拉進街上醫院治療。她有四分地的菜園,幫扶干部每季都免費為她打地耕種,還經常給她送油、送面、送米送肉。專門落實摩的師傅,為她定期購買生活用品送到家中。多方尋找建筑師傅簽合同,用國家補助的20000元為她修建了兩間5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住房,打了30平方米的院壩,和一口25米深的機井。鎮干部還為她贈送并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帶她到三臺縣城申辦了肢體二級殘疾證,領到了殘疾補貼。她平時種點菜、養點雞,加上養老金、低保金、殘疾人生活補助、贍養費等,秦嫂擺脫了貧困,過起了舒心的晚年生活,整日隨身聽不離手,聽戲聽歌,開心的笑容又掛上臉龐。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