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安州)
我曾經有一個工友叫老朱。其實他并不老,來自農村,二十多歲,謙和,高大,帥哥一枚,是我當年在涼山州大橋水庫建設工地的中鐵筑路工友,大家就詼諧地叫他“老朱”。
老朱從別的竣工工地調入時,水庫隧洞施工因坍塌剛犧牲了幾位工友。工地籠罩在一片恐怖、人人自危的陰霾中。
雖然發生了災難,但筑路的腳步不會停止。要避免坍塌,必須夯實安全支護。
支護施工有一道給兩兩成排的鋼支護頂部備木劈柴的環節。劈柴備好后會噴射混凝土漿,使其與巖頂堅固成一體,為后續施工提供保障。
施工分為梯形上下導坑,備木劈柴通常會是在上導坑進行。要求備柴人員攀爬到鋼支護的頂上去,在空曠的坍塌“大窟窿”內作業,大都會是一個來小時。這期間,如果段面再次發生坍塌,支護頂部的工友因不便快速撤退、“跑不脫”,遭遇危險的可能性極大。
在坍塌頂部挑戰“死亡禁區”,勇敢機智的老朱總是沖在最前頭,每每都能圓滿完成任務。當他從支護頂跳下來,摘下安全帽的瞬間,臉上噴薄的汗水就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頭上蒸騰著的熱氣,盤旋在我們眼前,溫暖著人們懸著的心。
筑路人戰勝隧洞塌方陰霾,是在點亮前進征途的火炬,無疑,老朱就是火炬手。
認識久了,發現老朱不僅施工“戰場”上的功夫過硬,還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他會寫文章,路內路外的一些大報上都有作品發表;毛筆字也寫得很好,床頭、木廂子就是他揮毫潑墨的案頭。
很快,鳳凰般的老朱就提干進了設置在城里的機關。原本以為再難聚首,沒想到過了幾年,他又回到大山深處。據說是犯了錯誤。
不久,警察也緊跟進來。他們將老朱“捂”在宿舍單獨交流:厲聲地訊問,快速地指責,宛如驚雷閃電,沖破木門在住宿區的上空回蕩著。
老朱在都市生活的這幾年,與之前的配偶離了婚,有了裙帶關系,并且利用權力揮霍、挪用公款。聽說虧空的公款,要按月從他的工資里扣,警察隨時跟進,是便于對他管控。
老朱從隧洞英雄淪為管控對象,很像一首山行古詩的描述:“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筑路人通常都攻堅克難在“萬山圍子”里,要求時刻保持堅強的意志和不斷挑戰、攀登的精氣神。老朱因提干進了城,泄氣渙散,被“賺”進放縱享樂的迷魂陣,陷入“錯喜歡”的尷尬局面,辜負了人們對他的厚望。
后來我因較重疾病辭職離開了筑路工地。又過了兩年,老朱突然出現在我住所的門前,千里迢迢找到我,說只是為了了解我過得好不好。這份工友情令我感動。
老朱頭上的短發顯得蓬亂,臉也變得黢黑,時間雖然過去了兩年,還是能清晰地感覺到那次“錯喜歡”烙在身上的沉重陰影。
老朱告訴了一些我渴望知道的筑路工地的變化及動向,然后又匆匆踏上了征程。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古語又有“錯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的一生短暫而又漫長,難免有跌倒的時候,關鍵是要有直面失敗、錯誤的勇氣和決心。望著老朱遠去的身影,真希望他能迅速回歸穩健踏實的本來面目,在國家建設工地上,把腳下的人生路重新走得坦蕩從容起來。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時光又已過去了二十年,老朱應該早已擺脫了曾經的尷尬。我想,能在大山深處、在祖國需要的任何地方高舉著明亮的火炬奔跑,其生命,是崇高也是幸運的。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