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現在越來越受重視,早在2010年,中醫針灸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綿陽,從事中醫藥行業的人不少,還有不少省內外知名的中醫名家。
2月17日至18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早在漢代時期,古綿陽(當時稱涪縣)的中醫學就占據了重要地位。在綿陽,曾出土西漢人體經脈漆人,而兩漢時期的涪縣還有好幾位史書記載的中醫名家,奠定了綿陽作為中醫學發祥地之一的地位。
經脈漆人的醫學密碼
要了解漢代綿陽的中醫學狀況,首先要提到的是1995年出土于高新區雙包山二號西漢木槨墓的人體經脈漆人。
綿陽西漢人體經脈漆人,高約28厘米,光頭、裸體,呈站姿,左手垂于腿側,四指平伸,拇指彎曲,掌心向前,右腳掌、左臂中段以下和右腿小腿以下殘缺。漆人的眉眼清晰、胸肌發達、乳峰顯露,體表繪有紅色線條數道,正面八條、背面五條、頭部縱線五條、橫線一條,雕琢粗放,脈絡清晰。
有醫學專家認為,綿陽西漢人體經脈漆人體表的線條,表現的應該是“人體十二經脈”。這些經脈線路中,左右兩側的手厥陰脈直上頭頂在督脈上交會終止,其在側頭部與三條陽脈(手陽明及手陽明支、手少陽、足太陽)相切形成四個交會點,最后終止于督脈上的“通天”或“百會”成為又一個交會,從而構成“三陽五會”。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給虢太子治療“尸厥”之癥時,就采用了針刺“外三陽五會”的方法。因此,綿陽西漢人體經脈漆人的出土,找到了解讀古代經脈醫學發展的證據和破譯虢太子脈案的醫學密碼。
綿陽西漢人體經脈漆人,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人體醫學模型之一,學術界評價其價值和意義“堪與北京猿人媲美”,1996年7月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漢代綿陽的醫學猜想
在綿陽雙包山二號西漢木槨墓中,為何會出現代表中醫針灸學、人體經脈學的漆人?
在漢代,有“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的喪葬習俗。綿陽雙包山二號西漢木槨墓中,出土了銀縷玉衣、陶編鐘、陶編磬及大量的漆木器、漆木馬等珍貴文物,彰顯出墓主生前不低的社會地位和殷實的家境。而墓葬中出現人體經脈漆人,可見中醫針灸的經脈學,必定在墓主生前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件人體經脈漆人,是怎樣扮演墓主生前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呢?
因為“器用如生人”的喪葬習俗,說明墓主生前應該與人體經脈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可能是喜歡中醫針灸,或者是中醫針灸學、人體經脈學的研究者。或許墓主生前很看重的家人中,有中醫針灸、人體經脈的研究者,或者是從事中醫針灸的醫者,甚至還取得一定的成就。當然,也不排除墓主及其家人,生前與從事中醫針灸的醫者有著密切關系,這才有了人體經脈漆人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墓中。
上述說法,僅僅是猜測,畢竟目前可考證的史料中,并沒有相關記載。不過,從這件西漢人體經脈漆人可以看出,中醫針灸學和人體經脈學在西漢時期的古綿陽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達到了較高的層次。
隱居涪縣的針灸鼻祖
探索漢代綿陽的中醫學發展,人體經脈漆人并非孤證。西漢末年到東漢初的隱士涪翁,也是一個直接證據。
涪翁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后漢書·方術列傳》有關郭玉的記載中,“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于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于世”。
涪翁是哪里人,從哪里來?這是《后漢書》留下的懸念。
清乾隆、同治版《直隸綿州志》記錄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涪”。東漢班固著《漢書》記載,王莽亂政是從漢平帝居攝元年(公元6年)代天子攝政開始的,公元9年王莽篡權建立新朝,終結于公元23年。涪翁避亂涪縣,應該是公元6年之后。
兩漢時期,涪縣交通發達,金牛道直通長安,還有發達的涪江水道。既然是“避亂”,為何不去偏僻的地方,而是到了交通便捷的涪縣?很可能涪縣的某個地方,就是涪翁的老家,之所以隱姓埋名涪江畔,是不想暴露身份。還有一種可能,西漢人體經脈漆人所在時代之后,中醫針灸和人體經脈學在涪縣有所傳承,吸引了涪翁前來。
既然涪翁的醫術高明,為何不開設醫館謀生,而是“乞食人間”?可能還是不想暴露身份,為了中醫學大業,他潛心寫出《針經》《診脈法》兩部著作,由此奠定了他作為中醫針灸學鼻祖的地位。
漢代綿陽的醫學名家
繼涪翁之后,東漢時的綿陽又先后走出幾位醫學名家,其中兩位都與涪翁有關。還是來自《后漢書》中有關郭玉的記載。第一位就是程高,慕名前來拜師涪翁學醫,但涪翁在經過幾年考察后才答應授業。程高聰明好學,盡得涪翁的醫學精髓,他以涪翁為表率,“亦隱匿不仕”。
程高的名聲不小,吸引了廣漢雒城人郭玉慕名前來拜師。郭玉居住在延賢山(今綿陽南山)一間茅草屋發奮苦讀,現在的綿陽南山公園里,還有郭玉讀書臺遺址。在學習期間,郭玉對涪翁的《針經》《診脈法》研究透徹,同樣得到涪翁醫學真傳。
郭玉不僅醫術高明,也擅長陰陽占卜之術,他還繼承了涪翁、程高的醫德,在民間廣施醫術救人,贏得很好的口碑。郭玉在漢和帝時期入宮任太醫丞,一直到去世。《后漢書》還記錄了郭玉的一些醫學軼事,以顯他醫術的高明。
據《華陽國志》記載,東漢時的古綿陽還有中醫名家李助,著有《經方頌說》,名聲與郭玉相當。有研究者認為,李助應該是涪翁,但這僅僅是猜測,沒有直接依據。《三國志》記載,三國蜀漢時涪縣人李譔也擅醫術,是漢代綿陽中醫方陣中的一員。
從西漢人體經脈漆人,到西漢末的涪翁,再到東漢時的程高、郭玉、李助等,讓漢代綿陽成為當之無愧的中醫學發祥地之一,這也是當今綿陽寶貴的文化財富。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