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作品
“捏、搓、揉、掀”之后,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就在吳新志手中“誕生”了。作為非遺傳承者,多年以來,吳新志踐行讓手藝“活”起來,將技術融入教學中,推進了非遺文化發揚光大,并在非遺榜單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更多人所熟知。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回想起入行時的情境,吳新志直言:“光靠師傅領進門是不夠的,還要有執著和熱愛的心,勤于練習,才是關鍵。”19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吳新志看見多年不見的表姐夫在鬧市上現場捏藝、銷售,引來許多人圍觀購買。吳新志當即決定向表姐夫學習面塑,但遭到了拒絕。于是,他開始“偷師學藝”,觀察表姐夫使用的材料、捏制的手法,回家后再慢慢練習。
吳新志這份執著熱忱,被表姐夫看在了眼里,于是決定收他為徒,認真傳授這門手藝。表姐夫告訴他:“面塑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的工具,塑造出各種藝術形象。面塑上手需要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要做到形神兼備卻并非易事。”
經過數月的苦練,吳新志手藝大有長進,不管是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還是孫悟空、豬八戒,只要是經過他的手捏制出來的,都會重新賦予它們生命,煥發出光彩。于是,他開始了走街串巷的賣面人生活。“節假日,我和妻子就去全國各地擺攤,當時一天能賣四五十元,收入很不錯了。”吳新志說,“有一份喜愛的工作,并且能換來可觀的報酬,我很感謝我的師傅。”
精雕細琢
由于吳新志的妻子是綿陽人,1993年,小兩口一起回到綿陽定居。隨著對面塑的深入了解,吳新志也摸索出了里邊的“門道”。這不僅需要技法純熟,對手藝人的細心度也要求極高。要想創作出“有生命”的面塑作品,除了熱愛和天分,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日復一日的練習,憑借著一股韌勁,吳新志的技藝越發精湛,作品也受到眾多市民的喜愛,小兩口的日子也越過越精彩。
時代在進步,越來越多的小商品層出不窮,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而面塑也就漸漸的被淡忘。“2017年,我獲得了‘第五批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榮譽。該如何將面塑技藝的精華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這門技藝呢?”吳新志說,在創作、參展之余,他帶著工具刀、面粉團走進了校園。“我已經在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教了四年的課,每周一節,孩子們對于面塑展示出了濃厚的興趣,我很高興。”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材料。
而今,經過傳承與發展,面塑文化不僅得以保留下來,而且技法多樣,形式不一。在多年的面塑技藝生涯創作研究中,吳新志的作品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他堅持傳統面塑教學理念,將面塑藝術帶進校園,為民間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王勇/圖 實習記者 周鈺/文)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