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綿陽)
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孔子說:“通過教育可以消除或者縮減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讀記】
“有教無類”短短四個字,理解上的差別卻很大,筆者的翻譯是參考子安宣邦的理解譯出的。
李澤厚在《論語今讀》中將此句譯為,孔子說:“教學生不要分類別。”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將本章譯為,孔子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區別。”錢穆在《論語新解》將本章譯為,先生說:“人只該有教化,不再分類別。”
按大多數《論語》注本的理解,人有差別,如貴賤、貧富、智愚、善惡之類,但孔子辦學廣招門徒,不分貴賤、貧富、智愚、善惡,誰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這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孔子之前,教育資源掌握在王室和貴族手中,一般平民是沒有機會受教育的。這也反映出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
“有教無類”這個教育思想與“因材施教”是互為補充的,前者是指什么人都要教,后者是指針對不同的人教的內容和方法不一樣。這也反映在《論語》中孔子對不同的學生問仁、問政等問題的不同回答上面。
上述的解釋是強調孔子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思想,即平等對待一切人。但子安宣邦的理解角度有些不一樣,他在《孔子的學問》中引用了幾位學者對此句的理解,他們強調的是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意思是人是有類別、有差異的,通過教育可以消除或者縮減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通過教育學習,人人都有獲得文化的可能性,都有成為出色人才的可能性。
這兩種理解看似區別不大,實際上差別很大。前一種解釋重點在說教育者,是一種主觀上的要求和努力,提倡和要求大家平等對待每一個受教育的人。但是,這種要求和努力事實上很難做到,從孔子兩千多年前提出到后世的很長的時間都沒有做到,很多人限于貧窮和偏遠,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受到過什么教育。即使到了現代,都還沒完全做到無差別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都還有不同類別的學校,人們所受的教育差別是很大的。而后一種解釋卻道出了一個客觀道理,每一個人通過努力都可能成功,都可能減少差別,這也為歷史發展和很多人的成長所證實。
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者贊同后一種解釋。按這個解釋,孔子要告訴我們的是教育的意義和作用,不是教育要對所有人平等?;蛘哒f,孔子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是偉大的教育家,不是提出教育要平等,而是提出教育抑或學習(說“學”更符合《論語》的特征)本身的重要性。
(本文選自《論語讀記》,王曉陽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