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飛(綿陽)
薄暮時分,熱鬧的徐家灣漸漸清靜下來,旋律優美的歌聲從鄰居家飄進耳朵,隱隱約約,惹得人心跟貓抓似的。我知道,小鎮電視臺又開始轉播了。自從用上有線信號,黑白電視機終于告別了密密麻麻的雪花點以及需要時常移整的天線,能收看數十個頻道。可惜,“線”過我家門前而不入,比大禹還狠心,因此只好蹭電視看。當時的鄉俗是天色落黑才煮飯,爺爺不允許我飯前出門,怎能不急?
由于牽掛劇情的進展,晚飯吃得心不在焉,開先的幾口恨不得并作一口,最后幾口又恨不得當作小數點后面的零,直接省略。爺爺看穿我的心思:“好生吃,莫剩碗底。”我只得心動而身不動,乖乖吃盡粒粒皆辛苦的盤中餐。
吃完飯,將碗筷一推,揩了嘴巴,如滑溜的魚兒一般游入漆黑的夜里。沒路燈也攔不住激動的步伐,走得快些,就能多看一點、多聽幾句。鄰家人同樣剛用過飯,打了招呼,我隨意落座。不久,收拾完家務的爺爺奶奶亦來訪。
盡管選擇頗多,可大家更愛看兩河鎮插播的“無名頻道”。播放的內容只有MV與電視劇,先歌后劇。可以說,這是一堂堂無需老師的生動的音樂課,是歌星普及課,深受孩子們的歡迎。甚至有小朋友跟著歌詞學習生字。大人甘于“忍受”它們的原因,除了等著觀看連續劇,最重要的是看祝壽信息。自它開通后,迅速成為不少鄉親展示愛心、孝心的平臺,家中有長輩過壽,有心的晚輩便在電視臺點播歌曲,《生日歌》是必不可少的,居然還有幾曲情歌。最有面子的畫面是,“恭祝××村社××(姓名)××歲生日快樂,××、××等敬賀”的字幕滾動播出。全鎮識字的人皆能看見,目不識丁者也可能認識壽星。若遇到本村的熟人,觀眾免不了議論、羨慕一番。我趕忙立下宏愿:等我長大了你們過生時,也在上面點歌。隨即引來笑聲和夸贊。
歌兒放得差不多了,切換到電視劇。其時沒有倍速功能,眾人看得認真,心情隨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而起伏,偶爾閑聊以抒發己見。小鎮電視臺最大的優點是沒廣告,一集接著一集播,不拖泥帶水,過癮!約莫十點多,熒幕變作一片空白,其意不言自明:明晚再見。于是,依依不舍地作別。
有線電視出現的初期,鄰里之情進一步加深,試想,誰會到關系不睦的人家里閑坐呢?走動頻繁,情誼自然增進。那會兒的熱播劇基本是東家看幾集、西家看幾集,不曉得有無遺漏。有線和無限之妙,縱為現實條件所制約,其樂實無窮也。
后來,爺爺買回一臺彩電,安裝了有線,所看的節目、劇目豐富多彩,再不必過壁而“借”。小鎮電視臺失去蹤影,當初立下的宏愿就此倒掉。
電視屏幕的尺寸越來越大,然而人們鐘愛的屏幕卻越來越小——電腦、平板、手機。電視機讓出C位,我連開啟它的欲望也沒了,視而不見。遠在老家的液晶電視,常年戴著蓋頭,只在春節期間見見天日。時過境遷,我總是經常想起從前四處看電視的情景,雖因電視而起,實則是懷念通過熒幕了解世間百態,從難以完全理解的故事中體驗奇趣的年少時光。于我而言,有線的另一端是無限而新奇的大千世界。彼時的我料想不到,生活里的風雨不會像劇里的那樣,隨著劇終而停息。角色的成長由編劇安排,而我只能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