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成都召開的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侯志明在代表省作協第八屆全委會做的《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奮力書寫四川文學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工作報告中,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充分肯定《劍南文學》等文學期刊的“品質不斷提高”。
《劍南文學》在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被“點名表揚”,這讓參會的綿陽作家代表激動不已。
四川省目前有公開出版發行的文學期刊8家,創刊40余年的《劍南文學》具有不小的影響力,是綿陽當之無愧的一張文學名片。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
文學期刊的品質
2021年1月,一位作者闖進《劍南文學》編輯部,向主編王德寶“要說法”。
原來,這位作者的一篇散文向《劍南文學》投稿幾個月,一直沒有發表。王德寶與作者就文稿的主題內容、敘述方式進行交流。最終,作者對稿件進行了大幅修改,后來在《劍南文學》刊發。
作為《劍南文學》的“老人”,王德寶1989年自四川大學畢業后就進入《劍南文學》編輯部,30多年來他經歷了太多類似的“交鋒”,特別是2016年擔任《劍南文學》主編后,不少熟人拿著稿子找上門來,但他堅持“質量面前,不講情面”。
品質,是文學期刊的生命。從1977年創刊時的《綿陽文藝》,到1981年更名為《劍南》,再到1988年更名為《劍南文學》,40多年的辦刊歷程中,歷代“劍南人”都堅持著“品質”這一底線。還有一種品質的堅守,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特別是2016年以來,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劍南文學》先后組織開展了“文學助力脫貧攻堅”采風創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征文、“文學進校園”、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采風創作等活動,并相繼推出專刊或專輯。
綿陽作家的“跑馬場”
2021年11月3日,第五屆大地文學獎獲獎名單公示,北川作家任繼紅的《遙遠的犬吠》上榜小說類獲獎作品。任繼紅老家在三臺農村,大學時開始文學寫作,1989年在《劍南文學》發表詩歌《上領獎臺》,此后幾十年間,他有大量小說、詩歌、散文在國內刊物發表,成為綿陽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員。
通過《劍南文學》進入作家陣列,任繼紅只是其中一例。在綿陽乃至省內的作家群中,還有很多都是通過《劍南文學》成長起來的。到2020年,綿陽有中國作協會員31人、省作協會員228人,數量居全省第二。這個數據的背后,《劍南文學》功不可沒。
“立足綿陽,輻射全國”是《劍南文學》的辦刊宗旨,每期至少有80%的版面用于扶持本地作者,在圈內有“綿陽作家的跑馬場”的美譽。
2013年,青年作家馬青虹的組詩《以愛之名》在《劍南文學》刊發,此后,他的文學才情得到更廣泛的釋放,2020年出版詩集《身體里的豹子》。2010年3月,青年詩人雨然的詩歌處女作《人在綿陽》在《劍南文學》發表,他由此融入綿陽詩人群;三臺詩人布衣1990年在《劍南文學》發表詩歌處女作,受此鼓勵,堅持詩歌寫作至今......
克服困難尋求突圍
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在規劃未來五年文學事業時,提出未來五年“加強地方文學期刊建設扶持,立足區域、找準定位、塑立風骨,努力培育一批極具川派特色的文學期刊矩陣”。四川省的文藝事業、文學期刊又迎來了一次發展的良機。
早在2015年,《劍南文學》由公益性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是目前四川省內唯一被改制為企業的公開發行文學期刊。改制后的《劍南文學》,人手不足、辦刊經費扶持有限,在全國文學期刊競爭中處于劣勢。針對改制后的實際情況,2017年,《劍南文學》將半月刊調整為雙月刊,集中人力、物力,在刊物品質上下功夫。幾年不懈堅持,讀者評價“《劍南文學》作為純文學刊物,辦得更純粹、更有看頭了”。
2022年是《劍南文學》創刊45周年,如何實現進一步發展?王德寶認為,《劍南文學》的未來提升發展,需要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更多的關心、更大的支持。作為辦刊人員,要盡最大努力提升刊物品質,推行數字化閱讀。同時,以多種方式加大與外界的合作,進一步拓展刊物影響力,盡最大努力“保住綿陽的文學品牌,守住綿陽文學寫作者心中的這塊凈地”。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