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加倪(綿陽)
有三個故事,基本上來自真實的生活。
第一個故事,鄉下85歲的老母親不愿跟兒子到綿陽城區生活。老大這天經過鐵牛廣場,忽然聽到劇團里傳出一陣鏗鏘的川劇鑼鼓聲,心里有了主意,回鄉下對老母親說:您想看川劇嗎?老母親感慨說,現在鄉頭早看不到川劇了。老大就說:“城里就有川劇團啊,您想看,每天都可以去看。”老母親果然動了心,跟兒子到了綿陽。兒子也真沒哄她。只是,老母親最喜歡看的川劇是《四郎探母》,看著,老母親忽然說了一句,唱楊四郎那個小生,像我三兒。老大這才忽然明白了老母親的心結。老三參軍以前在鄉村劇團唱過幾年川劇。每次年節,回家就給老母親唱一段《四郎探母》。四十多年前老三犧牲在自衛反擊戰場,遺體也葬在邊境。眼看又要過年了,老母親的思念彌深。老大就去找天青苑演楊四郎的年輕人,請他穿一身軍裝到家里,冒充老三,給老母親唱一段《四郎探母》。年輕人如約而至,喊了一聲:“媽,我是老三,今天回來給您唱一段《四郎探母》好不好?”老母親居然說:“三兒回來了,老大,快給老三泡茶。”就這樣,老母親過了一個了卻心愿的春節。出去和其他老人相聚的時候,老母親居然對人家說“我三兒過年回來看我了”。老大當然知道,老母親幾十年思念兒子,產生幻覺了。老大總算想到一個辦法,了卻母親心愿。其實,這就是一種盡孝和母子間的真情。
所以有人解釋說:“孝順孝順,如果兒女想自己順,孝就是一個必要條件,你孝,才可能順。所以古人把孝和順放在一起組成一個詞,這個詞,兩個字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而第二個故事講大地震時,兒子正在職工醫院二樓癱瘓在床的老父親床前,撒腿就逃命,而女兒不顧一切沖上樓,背出老父親。地震后,老父親再也不愿跟兒子過,搬到了女兒家。工人的女兒和女婿欣然接受了老父親。老父親和女兒一起生活了近二十年。老父親82歲過世后,大家才意外知道,女兒其實是老父親的養女。養女把老父親的養育之恩看得天高地厚。
這也是人間的一種至深的真情,說情深似海也不為過。
第三個故事是我自己的。2013年,母親和岳母都84歲了,父親83歲坐輪椅。11月我決定,不能再等了,必須陪伴父母出去走一走。因為古人說:“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趁著父母還健在,趕緊陪伴父母出去走一走。要不,錯過了時機,就是留給自己永遠的悲哀了。這樣,我和愛人,另外叫上四弟,我們踏上旅途,去了古都西安。在兵馬俑,另租兩個輪椅,三個輪椅推著三個老人,游完兵馬俑。許多外國人看到這情景,向我們豎起大拇指。在鐘樓鼓樓、回民街上,我拉著母親的手走,怕她走丟了。這一時刻,也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父親和烈屬的岳母一樣,一生從來沒有出過省。這次安排老人家出遠門,本來是下午六點的火車,但激動的父親,下午兩點就要四弟推著他和母親一起到了綿陽火車站。車站熱情的工作人員見此,親自前來陪伴老人們,直到送上火車。我記下了那個服務員的名字,她說她也快退休了,看到幾個80多歲的老人家有兒女陪伴出遠門,她希望自己的兒女將來也這樣對待她,她就幸福滿滿了。
其實,父母對兒女的要求并不高,孝順也很簡單。兒女常回家,他們的氣場和父母熟悉的體味,就能讓父母感到心里平靜、溫暖和滿足。
前不久,我因為做膽結石手術住在三醫院,鄰床是三臺一位40多歲的女工,姓林,得胰腺炎,不能進食。她24歲當電工的兒子和媳婦每天來伺候母親,兒子都是親自為母親倒尿盆,處理好一切才去上班。到晚上10點后,忙碌一天的年輕人又來陪床,天天如此。這年輕人雖然不懂孝順的大道理,但他做得很好。生病的母親夜晚有兒子陪床睡在旁邊,心里當然安穩。
小時候,孩子睡在母親身邊,會特別安穩。而父母老了,兒女就是他們的全部世界。兒女回到父母身邊,這個世界就在他們身邊。因為父母怕失去這個世界了。
所以,孝順真的很簡單。也因為如此,孝順是人間最美、最動人的那首歌。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