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德(安州)
時間不經意中已經過去了71年,從一座雄偉的大橋被炸成一座斷橋,它已經在滔滔江流中默默佇立了71年。它就是我國與朝鮮的界橋,鴨綠江大橋,1950年11月被美國空軍炸斷,成為斷橋。金桂飄香時節,瓜果遍地,我來到丹東,在細雨霏霏中,瞻仰、凝視這座具有偉大象征意義和紀念意義的斷橋——鴨綠江斷橋。
鴨綠江大橋1905年由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橋長944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度,便于過往船只航行。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我人民志愿軍通過鴨綠江大橋,跨過鴨綠江出國作戰,這座大橋成為中國支援朝鮮前線的交通大動脈。為切斷我方供給線,美軍多次派轟炸機對大橋狂轟濫炸。終于,1950年11月8日至14日,連續的轟炸,成百噸的炸彈傾瀉到橋上,終于讓這座橋成為斷橋。然而,“虎死威不倒”,靠近中方所剩四孔殘橋一直屹立著,保留至今,被稱為“鴨綠江斷橋”。
1993年,當地政府將斷橋修復開發為戰爭遺跡型旅游景點,橋身漆成了象征和平的淺藍色,永遠銘記著這段血與火的歷史。橋頭上方曲弦式鋼梁正中懸掛的紫銅巨匾上的“鴨綠江斷橋”五個金色大字,由原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斷橋上,成千上萬處彈痕至今清晰可見,是美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歷史見證。
大橋在滾滾的江水中靜靜地佇立著,它靜靜地注視著大橋兩岸的風云變幻,靜靜地傾聽著過往人們對當年那場戰爭的血淚控訴。我撫摸著鴨綠江大橋,思緒萬千。
我生于1950年農歷九月初十,國歷10月20日,鴨綠江大橋成為斷橋時我才半個月大,從感情上,我覺得斷橋是我的兄弟。71年的風雨侵蝕,并沒有撫平橋體上的累累彈痕和橋梁鋼架,只是讓這座橋顯得更有歷史的厚重感。
大橋兩邊懸掛著一些歷史事件介紹,我仔細閱讀著,恍惚間仿佛穿越到了那個時代,美國的飛機在鴨綠江上空狂轟濫炸,槍炮聲與戰機劃破長空的呼嘯聲,在我耳邊不斷地轟鳴,一隊隊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那是我的父輩們,跨出國門,用血肉之軀為中華民族、為子孫后代去拼命,為后代的我們去搏殺。
凝望著斷橋,我默默設想著,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中國將會是什么樣子?西方列強會不會眼睜睜看著新中國慢慢發展壯大?中華民族能不能在今天穩步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我想這一切都會反轉,美帝國主義完全占領朝鮮之后,一定會找借口干涉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定會運用軍事、政治、經濟等各種手段,將中國變成美國的半殖民地,中國人民哪里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更遑論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哪里還能從祖國的西南跑到東北來旅游?
走下斷橋,我們參觀了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紀念館詳細地記錄了朝鮮戰爭的過程,包括我們國家付出巨大代價的抗美援朝,數十萬中華兒女埋骨朝鮮半島,包括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也包括我的一位有血緣關系的長輩。
從某種程度上講,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顯示了我國堅決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意志與決心。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國妄圖干涉朝鮮內政和吞并全朝鮮的企圖,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紀念館內館藏抗美援朝文物12000多件和歷史文物7000多件,每一件展品,都浸染著志愿軍戰士的殷殷鮮血,為了國家的尊嚴和后代子孫,我們的先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近熱播的電影《長津湖》中有句臺詞:“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多么殘酷的戰爭,多么來之不易的和平,我們今天能過上和平自由富足幸福的生活,是他們拿命在換啊。
秋風中,我再次凝眸那座殘破的鋼鐵大橋,心中默默祝愿,和平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