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綿陽)
子貢問曰:“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注釋】
①孔文子:名圉(yǔ),衛國大夫,“文”是謚號,“子”是尊稱。
②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被謚號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讀記】
本章通過討論“文”的問題引出“不恥下問”的求學態度,這是孔子一貫的治學方法。“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要向老師、長輩請教,而且還要求教于地位比自己低、知識看起來不如自己的人,不怕丟身份,不怕丟面子,不以這樣做感到可恥。孔子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不恥下問”也因此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
“好學”是孔子比較看重的一個品質,《論語》中共有四處提到“好學”。
第一次是在《論語·學而》第14章,說的是“君子”,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第二次是在《論語·公冶長》第28章,說的是孔子自己,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第三次就是此處,說的是孔文子;第四次是在《論語·顏淵》第3章,說的是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可見,孔子所講的“好學”標準很高,在《論語·顏淵》第3章孔子接著說:“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古人對死后的謚號非常看重,“文”是一個意思很好的謚號,曾國藩謚號“文正”,左宗棠謚號“文襄”,李鴻章謚號“文忠”。據說,在本章中子貢是因為聽說孔文子道德有污點,對他死后被謚號為“文”有疑問。孔子這樣回答,說明他認為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兩大優點就夠了。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對于一般人而言相對要容易,因為他們沒有多少面子要保,而對于位高權重者、才學卓異者、功成名就者、自以為聰明者就相對難得多了,因為他們的面子太大、自我感覺太好。朱熹就說:“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這樣的人如能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當然就更值得肯定了,如本章中提到的既聰明身份又高貴的孔文子,所以,孔子要贊揚他。(本文選自《論語讀記》,王曉陽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