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新聞網訊 為了進一步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大單元教學理念下單篇精讀課的有效實施路徑,近日,游仙區建華小學語文教研組組織開展了以“以單篇見單元,以精讀促素養”為主題的2025年秋大單元視域下單篇精讀說課展示教研活動。五位青年教師立足不同學段特點,結合統編教材經典篇目,呈現了精彩紛呈的說課展示。
在說課展示環節中,史小林老師執教的《書戴嵩畫牛》以“藝術鑒賞與思辨”為大單元主題,緊扣文言文特點,創新設計“讀畫—品畫—辯畫”三層階梯任務。通過引導學生對比牧童與杜處士的視角差異,深刻感悟“實踐出真知”的哲理,并巧妙關聯單元口語交際“聊聊書法”內容,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有機融合。
唐瑞老師帶來的《海濱小城》圍繞“祖國山河美如畫”單元人文主題,以“色彩詞”為語言訓練切入點,采用“找—讀—仿—創”四步教學法,指導學生品析文中“銀白色”“青灰色”等詞語的精妙運用。通過設計“我的家鄉調色盤”實踐活動,有效落實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
袁靜怡老師執教的《鳥的天堂》基于“自然之趣”單元目標,重點聚焦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的對比分析。通過創設”我是生態解說員”的情境任務,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榕樹與鳥群的描寫變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巴金“以景載情”的寫作特色,并為單元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做好鋪墊。
呂君老師展示的《富饒的西沙群島》以“關鍵句助力理解”為語文要素抓手,精心設計“海底探秘地圖”任務單,指導學生準確圈畫段落中心句,并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西沙物產思維樹”的繪制。同時巧妙鏈接課后閱讀材料《南海明珠》,深化學生對“圍繞一個意思寫”這一寫作方法的理解。
蔣佳鑫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緊扣“連續觀察”單元要素,創新開展“科學家的觀察筆記”項目式學習。通過微課生動演示爬山虎的攀爬過程,指導學生運用“觸、巴、拉、貼”等動詞鏈復述生長變化,并延伸至觀察綠豆發芽的實踐記錄,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實證精神。
在活動總結環節,教研組全體教師積極參與研討交流,對五位教師的說課展示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點評。大家一致認為,本次活動充分展現了學校青年教師在大單元教學理念下的創新思考與實踐智慧。
經過熱烈討論后,教研組長和鄧旖旎校長對活動進行了總結性發言。他們強調,在大單元視域下開展單篇精讀教學,需要重點把握三個關鍵特性:
首先,要突出“關聯性”。教師需深入研讀教材,準確定位每篇課文在單元整體中的教學功能,建立篇目與單元主題、語文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其次,要注重“層遞性”。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通過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實現能力的梯度提升。最后,要體現“生長性”。教學不僅要關注“這一篇”的理解,更要引導學生掌握“這一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實現學習能力的遷移運用。
鄧旖旎特別指出,本次活動成功搭建了“理論引領—實踐探索—反思提升”的教研閉環,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有效平臺。他要求語文教研組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教學研究: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研究,另一方面要完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切實推動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地生根。
鄧旖旎表示,本次活動成功搭建了教學理念向實踐轉化的橋梁,后續學校將繼續圍繞“任務群設計與評價”開展深度研討,持續推進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 (史小林 朱莎莎 黃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