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營造安全、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9月4日,綿陽市第十九中學聯合綿陽經開區人民檢察院、司法所及公安分局松埡派出所,開展了以“開學第一課:法在我身邊”為主題的2025年秋法治教育系列活動。
該校充分發揮法治副校長的橋梁作用,整合檢察院、司法所、派出所等專業力量,通過聯合授課、互動講座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權威、生動的法治教育。檢察官童紀鴻等專業人士圍繞校園欺凌的定義、表現形式、法律責任等核心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相關法律知識,引導學生增強法治觀念。
本次活動聚焦于對校園欺凌的定義、角色與危害,向學生們普及了以下知識:一是什么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是指學生之間通過肢體、語言、網絡等方式實施的欺壓、侮辱行為,可能導致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常見的校園欺凌表現為語言欺凌、暴力欺凌、心靈欺凌和網絡欺凌。二是欺凌中的三類角色:欺凌者(常表現為霸道、沖動、自私)、 ?被害者(易產生自卑、焦慮、學業適應困難等問題)、?旁觀者(冷漠或被動縱容欺凌行為,間接助長暴力氛圍)。
在法律后果上,該校結合《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法律法規,強調欺凌行為可能承擔民事賠償、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如故意傷害罪、侮辱罪等)。
遠離校園欺凌,需牢記四條準則:一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倡導友善相處,避免成為欺凌目標。?二是臨危不亂,冷靜應對:通過眼神、表情、語氣等非語言方式傳遞堅定態度。 ?三是及時報告,依法維權:鼓勵學生主動向老師、家長或警方求助。四是應對暴力,要樹立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方法和策略意識 ?、見義勇為意識、強烈的報告意識和證據意識。
本次活動通過案例剖析、法律條文解讀和互動問答,增強了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認知與防范能力。在法制教育講座中 ,童警官圍繞講座內容提出問題,鼓勵同學圍繞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踴躍回答。現場氣氛熱烈,多位同學憑借清晰的思路和準確的表達,收到了實用而精美的筆袋作為獎勵。這份小小的禮物不僅是對他們認真學習的肯定,也更進一步激發了大家學法、知法、守法的熱情。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愿法治的意識如春風化雨,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同學的心中。(孫麗 黃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