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體驗AI中醫系統診療服務
綿陽新聞網訊 當傳統中醫遇上人工智能,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近日,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社區一場別開生面的義診活動中,由華為與大經中醫聯合研發的AI中醫“四診儀”正式亮相,通過“AI+中醫”的創新融合,為市民帶來“智能望聞問切”的全新體驗,排隊體驗的市民絡繹不絕。
活動現場,市民陳輝坐在AI“四診儀”前,按照屏幕提示輸入基本信息后,儀器首先通過高清攝像頭自動捕捉面部及舌苔圖像,隨后智能脈診儀的仿生機械臂精準搭住寸口脈,通過壓力傳感器模擬中醫師“浮、中、沉”三候診脈手法,動態采集脈象數據。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一份包含體質辨識、健康風險預警、飲食運動建議的詳細報告便同步生成,手機端也可實時查看。
“報告里連抑郁風險和體重管理建議都有,和之前三甲醫院專家的診斷幾乎一致!”陳輝展示著手機上的健康報告,對AI診斷的準確性表示驚嘆。同樣體驗的黃大媽更是直言:“這把脈比我想象中準多了,癥狀說得和老中醫一樣透,科技真是厲害!”
這套AI數智中醫系統的核心,是搭載了“岐黃問道”AI大模型的云端“中醫智腦”。系統整合全國數百位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構建了覆蓋5000余種中醫證型的診療知識庫,可根據“面舌診圖像+脈象數據+問診信息”三維數據,自動匹配最佳診療方案。針對復雜病例,患者還能通過設備直接連線三甲醫院專家進行遠程視頻會診,實現“基層檢查、云端診斷、專家指導”的全流程閉環。
“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被轉化為數字化信號,不僅提升診斷效率,還能輔助基層中醫師減少誤診。”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智能脈診儀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將脈象轉化為20余項參數,結合舌面診的顏色、紋理分析,讓中醫診斷從經驗性判斷轉向數據化支撐。
目前,該AI中醫系統已在綿陽多地實現落地應用。市殘聯創新創業中心、涪城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安州區棗園社區等民生服務機構,以及北川羌中醫醫院、縣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通過引入設備或開展技術合作,將“AI四診”融入基層義診、健康管理等服務場景,推動優質中醫資源向社區、農村延伸。
隨著該系統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普及,未來將進一步打通“AI初診—中醫師復核—遠程會診”的智慧醫療閉環,讓千年中醫智慧借助科技力量惠及更多人群。從“老中醫搭脈”到“AI智能問診”,北川的實踐標志著中醫診療正從經驗傳承邁向數智化轉型。當AI技術與傳統醫學深度融合,一場“指尖上的中醫革命”正在悄然改變基層醫療服務圖景。
(記者 彭雪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