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北川片區紅外相機拍攝到了多段野生大熊貓活動影像。
視頻中,寂靜的夜晚風雪交加,“滾滾”淡定地獨坐在雪堆里,困意來襲,打了個哈欠就埋頭靠在自己的臂彎里睡去,飄搖的大雪與沉靜的身影相得益彰,組成一幅奇妙的和諧畫卷。
另一段視頻中,在高山大雪為“網紅樹洞”周圍的環境渲染上層層潔白之后,“滾滾”再一次來到了洞口,不客氣地將頭伸進去一陣打量,似乎是在與里面的“老友”交流暢談,只留給鏡頭一個覆滿“糖霜”的可愛背影。
大熊貓為何有如此御寒能力?
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分局相關人士介紹,能在雪地中酣睡的“抗寒超能力”源于其獨特的生理結構。首先是有雙層皮毛,自帶天然“羽絨服”。其中,外層長而粗糙的毛發形成防水層,遇雪不沾,甩動即可抖落積雪。底層絨毛,類似北極熊密布中空纖維結構,鎖住體溫形成隔熱層。同時,脂肪也能精準御寒,比如肩頸脂肪庫集中在運動發熱部位,隨活動釋放熱量。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雪地生存大師,大熊貓還有它自己的行為智慧和進化密碼,比如蜷縮成球減少體表暴露,選址時偏愛背風竹叢,利用竹葉積雪搭建天然雪屋,紅外熱像顯示此類巢穴溫度往往比外界高。
“當然,大熊貓并不是完全不怕冷。”熊貓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極端低溫下,尤其是大熊貓幼崽和老年熊貓仍需躲避。
(孫悅 涪江觀察記者 蘭建春 文/圖 視頻由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管理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