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人,后隨祖輩移居滎陽(今河南省鄭州市),晚唐著名詩人。因處于牛李(牛僧孺、李德裕)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不得志。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對李商隱的名字,讀者朋友并不陌生。他“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9歲時喪父后隨母回鄉,跟隨家中長輩讀書,雖家境貧寒,以抄書補貼家用,但學業并沒有中斷,到16歲時便因擅長古文而聞名鄉里。
唐大和三年(829),李商隱移居洛陽,結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大家,深得令狐楚賞識,被聘為幕府巡官。開成二年(837)李商隱中進士,次年春應博學宏辭試不取,遂應邀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開成四年(839)再次參加授官考試,入職秘書省校書郎,不久調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但因“減免蒙冤囚犯刑罰以免除或”觸忤觀察使孫簡,憤而辭職。會昌二年(842),以書判拔萃復入秘書省為正字,不久丁母憂居家。會昌四年(844)暮春自關中移家永樂,次年10月服喪期滿回京,仍為秘書省正字。
大中元年(847),李商隱應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任職支使掌表記。次年鄭亞被貶,李商隱回到長安,補周至尉,不久任京兆尹留假參軍事、奏署掾曹。大中三年(849)十月,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止奏充李商隱為判官,得侍御銜。大中五年(851)春夏之季歸京,任太學博士。

大中五年(851)秋,柳仲郢任劍南東川節度使,邀請李商隱入其幕府,擔任節度書記。接到通知后,他思慮再三,從長安出發,沿古蜀道一路入蜀,經過綿州時,寫下《霜月》:
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
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衣素娥俱耐能,
月中霜里斗嬋娟。
這首詩的大意是,才聽到南飛大雁的聲音,夏日的蟬鳴早已消失。百尺高樓上月色如水,仿佛與天際相連。霜神青女與月神素娥都不畏秋寒,傲立寒夜。在皎潔月光與凜凜寒霜交織的夜空中,爭相展現皎潔與美好。
李商隱在入仕前便深陷牛李(牛僧孺、李德裕)黨爭的旋渦,一生宦海浮沉。在這首詩中,詩人借秋夜霜月之景,暗喻自己雖處政治寒潮,卻依然追求精神的高潔與超脫的品格。“青女素娥”被賦予人的品格,在清冷長夜中傲然挺立,恰似詩人在現實困境中堅守的理想與風骨。
在綿州稍作停留后,李商隱抵達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改任劍南東川節度判官。在梓州的四年多時間里,他始終郁郁難舒,但也給梓州留下不少詩作。大中九年(855),柳仲郢調長安職刑部尚書,為李商隱在京中謀得鹽鐵推官一職。干了沒兩年,他被罷職回鄉,閑居鄭州,于大中十二年(858)病逝,終年四十六歲。
記者:張登軍,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