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丹鈺在賽場邊擊鼓助威
□ 川超綿陽隊報道組 任露瀟 文/圖
從球迷到鼓手 讓熱愛有了“重量”
“2014年,三臺縣梓州龍球迷協會成立時,我就是協會首批會員。”現年35歲的魯丹鈺在三臺潼川古城擔任項目綜合部經理,談及與球迷協會的淵源,語氣里滿是懷念。
最初,她和許多球迷一樣,只是賽場邊的“看客”,直到被看臺上整齊的吶喊、統一的口號所震撼——“那種凝聚力,是獨自觀賽永遠體會不到的。”正是這份歸屬感,讓她萌生了“做點什么”的想法,而鼓手的身份,成了她與球隊最緊密的聯結。
“單純吶喊的熱愛是藏在心里的,但鼓聲不一樣,它是看得見、聽得見的力量。”魯丹鈺說,選擇擊鼓,是想讓支持變得“更有分量”。作為看臺助威的“節奏引擎”,她的鼓點不僅要帶動球迷情緒,更要讓場上的球員清晰感受到來自主場球迷的支撐。
在魯丹鈺看來,好的鼓點是“傳承與創新的結合”——那些老球迷傳下來的經典節奏,是刻在協會基因里的“精神密碼”,每次敲響都能喚醒全場共鳴。而新的節奏,則需要跟著比賽形勢靈活調整,成為賽場情緒的“放大器”。
“進攻時要‘催陣’,防守時要‘穩勢’,鼓點必須跟著球隊的脈搏走。”談及鼓點設計,魯丹鈺有著自己的“賽場智慧”。當綿陽隊發起進攻,她會先用中速鼓點鋪墊,節奏平穩,為進攻“蓄力”;隨著球隊逐漸推進到前場,她會慢慢加快敲擊頻率,營造出“沖鋒陷陣”的緊迫感。“這就像在給球員喊‘加油、再快一點、再加把勁’,能帶動全場球迷的吶喊聲形成合力,給對手施加壓力。”魯丹鈺解釋道。
以節奏應戰局 讓鼓聲夯實底氣
在魯丹鈺的擊鼓經歷中,10月7日,綿陽隊主場對陣德陽隊的川超比賽,是她最難忘的“節奏攻堅戰”。那場比賽臨近結束時,綿陽隊仍處于落后,看臺上氣氛低迷,壓抑感幾乎蔓延全場。“當時好多球迷唉聲嘆氣,我知道,這時候鼓聲不能亂。”魯丹鈺說。
魯丹鈺沒有急著用快節奏強行帶動氣氛,反而先放慢了鼓點,用“咚——咚——”的低沉重音,一下下扎實地敲下去。“落后時盲目提速只會讓大家更焦慮,反而需要沉穩的節奏先穩住人心。”魯丹鈺說。果然,隨著沉穩的鼓聲響起,身邊的球迷紛紛安靜下來,慢慢跟著鼓點喊起了“呼!呼!”的口號,原本微小分散的聲音逐漸變得整齊有力。
隨后,魯丹鈺緊盯著賽場,發現場上的球員并沒有放棄,大家依然在積極拼搶,甚至幾次成功斷下對方的傳球。看到這一幕,她立刻抓住這個轉折點,逐漸加快鼓點頻率,從慢重音過渡到“咚、咚、咚”的中速節奏,同時加入高音鼓的輕快敲擊,向賽場上積極組織“反攻”的綿陽隊球員發出同頻共振的信號,也給全場球迷吃下一顆“定心丸”。
當比賽進行到最后的補時階段時,綿陽隊36號球員歐繼抓住機會,一腳射門,足球應聲入網,比分追平!那一刻,整個看臺瞬間沸騰,魯丹鈺也用最快的速度敲起了最密集、最激昂的鼓點,和全場球迷一起歡呼、吶喊,把所有的激動和喜悅都融入到鼓聲里。“那一天,我真正體會到了‘鼓聲能扛住壓力,也能點燃希望’的意義。”魯丹鈺感慨道。
四代人的情懷 讓熱愛成了日常
魯丹鈺的足球情懷,早已不是個人的堅持——從爺爺輩開始,足球就是這個家庭的“共同語言”。“我是受父親影響愛上足球的,后來媽媽也成了球迷。”如今,她的女兒更是從小就跟著家人來到看臺上,從被抱在懷里的小不點,長成了能跟著口號蹦跳喊“綿陽雄起”的小球迷。
10月7日,綿陽隊主場迎戰德陽隊,恰逢女兒7歲生日,孩子主動說:“媽媽,我想在賽場過生日,和大家一起給球隊加油!”當天,她帶著蛋糕來到現場,球迷協會的伙伴們圍著孩子唱生日歌。比賽中,女兒拿著鼓槌和喇叭,跟著媽媽的節奏吶喊。當球隊打完整場比賽全場歡呼時,女兒更是難掩激動之情。
魯丹鈺明白,足球早已融入了他們家庭。除了10月3日綿陽客場對陣甘孜的比賽魯丹鈺未能前往現場,其余每場比賽,她和家人都在現場——球隊贏了一起歡呼,暫時落后一起鼓勵。
“擊鼓助威對我來說,早已不只是個人的熱愛,而是我們家的生活方式。”魯丹鈺說,那些在看臺上共同吶喊的夜晚,那些因足球起落的情緒,都成了珍貴的記憶。
如今,魯丹鈺依舊在每個比賽日握著鼓槌站在看臺上,鼓點起落間,是她對足球的執著、對球隊的堅守,更是一個家庭四代人對足球深沉的熱愛。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