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30日),《重慶日報》刊發文章《從“綿陽實踐”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新突破》,報道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入第二個五年新征程的關鍵時期,綿陽作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重要節點,如何通過深挖文化底蘊、推動創新創造、加強區域聯動,為走廊建設注入新動能、提供新樣本。報道如下:

從“綿陽實踐”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新突破
2025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實施的收官之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入第二個五年新征程。
今年8月,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十一次會議明確指出,5年來,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系列可感可及的新成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實現新突破。
數據顯示,當前,川渝每年互訪游客超過1億人次,共同發布25個富有巴蜀特色的消費新場景,合力打造“渝悅消費”“蜀里安逸”消費品牌,聯合推出“長江黃金水道”“古遺址文化”等主題線路,區域文化和旅游整體競爭力站上新臺階。

綿陽城市風光 攝/蒲滔
10月29日,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暨第十一屆中國(四川)國際旅游投資大會在綿陽召開(以下簡稱“四川文旅發展大會”),為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再度按下“快進鍵”。
在收官“十四五”、謀劃“十五五”的關鍵之年,四川文旅發展大會落地綿陽,釋放出諸多信號。
從硬實力來看,作為中國科技城,2024年,綿陽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344億元、增長7.0%,穩坐川渝第三把交椅。
從軟實力來看,綿陽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李白故里”“兩彈一星”“熊貓家園”等文旅IP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聯合印發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中,明確規劃成渝古道、長江上游、成綿樂三條旅游帶,綿陽作為重要的地理節點,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觸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強勁脈動,綿陽實踐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觀察窗口。

“安逸四川·綿陽之夜”國際文化和旅游宣傳推廣活動 攝/陳冬冬
巴蜀古韻歷久彌新
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文旅品牌,倘若離開本地文化支撐,就缺了根脈和靈魂,就少了個性和特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心之軀,也就喪失了內在競爭力和持久生命力。
毋庸置疑,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源遠流長的“巴蜀韻”是基因所在。
在綿陽2000多年的歷史傳承中,巴蜀先民在橫貫古今的文化長河里播撒下璀璨的滄海遺珠。
在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流傳著絲綢之母嫘祖、治水英雄大禹的美麗傳說,世居著云朵上的美麗羌族和“人類活化石”白馬藏胞,佇立著文化雙璧——深山故宮報恩寺、文昌祖庭七曲山,孕育了大詩人李白、大文豪歐陽修,相如讀書長卿山、揚雄洗墨子云亭,杜甫在此寫下“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如何讓巴蜀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是綿陽面臨的時代之問。
難得的是,在文旅賽道急速升溫的當下,綿陽持續把文旅之根扎進歷史深處,讓“巴蜀文化”跨越時間、超越空間,展現歷久彌新的非凡魅力。
比如,綿陽古名“涪縣”,是蜀漢政權興亡的關鍵節點,被稱為“劍門鎖鑰”和“蜀道咽喉”,現存三國故事40余則,涵蓋劉備、諸葛亮、蔣琬等人物事跡,梓潼臥龍山仍保留諸葛亮北伐屯兵遺址,是三國文化的核心所在。

以三國時期劉備“富哉 今日之樂乎”為名的綿陽富樂山 攝/王經緯
為了活化利用三國文化,近年來,綿陽依托富樂山和西山公園打造東、西兩個三國文化特色景區;依托翠云廊、臥龍鎮、江油關,打造梓潼、平武兩個三國文化特色區域,并加強與成都、南充、廣元、宜賓等“大蜀道”聯盟區域協同發展。
與此同時,綿陽還實施品牌化精品打造:打造“三國線路”,暢通梓潼、涪城、江油、平武北線旅游通道,串起“三國尋蹤”路線;挖掘“三國故事”,依托天青苑川劇團、富樂堂等場所開展三國題材文藝創作推廣;塑造“三國IP”,鼓勵企業或個人申請三國文化相關知識產權,形成三國文化IP矩陣,通過非遺體驗、VR、XR等手段活化展示。
千年前狂放不羈的豪俠少年李白的千古名句“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描繪的凌云高樓,便是坐落于綿陽的越王樓。

綿陽越王樓 攝/王經緯
在當下,綿陽深入實施李白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高標準建設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區,創新打造的全球首個符合青少年審美的超寫實數字人“少年李白”火爆出圈,江油李白紀念館“詩酒趁年華·太白劇本殺”沉浸式實景游圈粉無數,城市獨家記憶激活“文脈覺醒”。
綿陽有一個地方,曾在地圖上“查無此處”,低調得如同一位“掃地僧”,鄧稼先、王淦昌、于敏、陳能寬等科學家在綿陽梓潼的長卿鎮隱姓埋名,在“一窮二白”中創造出“兩彈一星”“中國兩彈城”橫空出世。
近年來,綿陽聚焦打造“兩彈一星”紅色文化旅游勝地,建成開放四川兩彈城博物館和航天科技館,推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活化利用,高水平辦好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支持梓潼縣爭創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提升“兩彈一星”精神影響力和感召力。
不難看出,綿陽在積極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思路清晰:以自身獨有的在地文化引流,尋找可持續發展的“破圈之道”,打造差異化、個性化、高品質文旅產品,持續提升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創新創造再塑引擎
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活力源泉。
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設,僅僅著眼歷史文化遺產,是遠遠不夠的。綿陽正以“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破圈”,以觀念更新、技術創新提升文旅“含新量”。
以“川超”為例,綿陽這座既非省會,也非傳統文旅名城的西部城市就展現出了文旅巧思和爆發力。
對綿陽而言,綠茵場上的勝負,就是城市精神的注腳。綿陽以賽為媒、以賽營城,將城市作為賽事的“賽場”,把賽事打造成為城市的“秀場”。
在10月25日結束的主場對廣元隊的比賽中,綿陽不僅以1:0拿下對手,在賽事與文旅融合上,也可以說是大贏家。
如賽前舉行的“樂享川超當燃綿陽”專屬消費集市,點燃以賽促消費的熱潮;開場的千人齊舞畫面,更是讓網友驚呼:“這是世界杯開幕式嗎”?
在10月7日的川超綿陽主場開幕式上,主辦方特邀鄧稼先之子鄧志平與于敏之子于辛作為嘉賓參與開球儀式,更是將城市精神與體育賽事巧妙連接。
種種細節說明,綿陽在文旅融合發展上透露出不凡的創新力。
并且,從結果看,綿陽已經嘗到了甜頭。2025年上半年,常住人口不足500萬的綿陽,A級景區接待游客1288.5萬人次,同比增長15.02%。而在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中,綿陽文旅更是10余次登上央視,6次亮相《新聞聯播》。
還借勢“川超”起飛,就在今年的四川文旅發展大會上,綿陽又創新發布“青睞綿陽”文旅消費主品牌,首批兩個子品牌“熊貓有約”與“悠游周末”同步亮相。
拿“熊貓有約”來說,綿陽充分發揮野生大熊貓數量全國第一的生態優勢,精心繪制“熊貓地圖”,創新推出積分打卡體系,即將面向全社會啟動熊貓形象征集大賽,著力打造獨具綿陽特色的熊貓IP形象,讓“熊貓家園”的城市名片更加熠熠生輝。
除了思路創新不設邊界,“科技實力”的加持也拓寬了綿陽文旅想象力。
事實上,對于擁有20家國家級科研院所、25家國家級創新平臺、28.9萬名專業技術人才的綿陽來說,文旅與科技的融合更像是一種水到渠成。
總結歸納起來,綿陽文旅的科技創新有三個突出優勢:
其一,“在地性”極強。舉個例子,10月7日的川超綿陽主場開幕式上,開球嘉賓搭乘的無人駕駛公交車、現場迎賓的長虹機器人、裝載比賽用球的“機器狼”,均出自綿陽本地企業或本地科研成果。
其二,“科技游”維度寬。比如,游客既能在四川兩彈城博物館實物感受原子彈研發歷程,也能在航天科技館模擬太空飛行體驗……鏈條之長、場景之多元,同類城市少有。
其三,科創協同程度深。比如,今年的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就專門引入中航工業“南天門計劃”科幻IP,10萬噸級空天母艦“鸞鳥”、空天戰機“玄女”等全尺寸模型震撼亮相,并提供駕機飛行、太空跳傘等一系列“高科技”互動體驗,讓游客直呼過癮。
當地媒體曾總結道:無人機掠過北川的蒼翠山巒,“少年李白”在數字光影中揮毫潑墨,機器人向導在展館中彬彬有禮地講解核物理奧秘……當科技“遇見”詩與遠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新圖景正被科技之筆勾勒出前所未有的生動輪廓。
區域聯動共赴未來
與其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設,不是一地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獨角戲”,而是握指成拳、美美與共的“大合唱”。
近年來,綿陽文旅主動打破盆地意識、消除“自滿”情緒,在更大范圍內尋求合作共贏,聯動區域協作,在全國極力放大川渝聲音。
9月29日,九綿高速全線貫通,為構建川西北黃金旅游帶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 攝/胡宇
積極搶抓機遇,綿陽依托九綿高速作為連接九寨溝與綿陽的交通大動脈,深入挖掘九綿高速穿越阿壩州九寨溝縣及綿陽平武、北川、江油、游仙等區域,串聯九寨溝、黃龍、李白故居等30余處優質文旅資源所蘊藏的巨大潛力,著力構建“一路皆景、一路通景、一路向景”的交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10月28日,九綿高速通車滿月,江油、北川、平武三地文旅市場迎來“井噴式”增長: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北川游客量同比增長33.8%,平武接待游客36.576萬人次,江油方特等景區單日客流翻倍。
但,綿陽的雄心遠不止于此。
在今年的四川文旅發展大會上,綿陽聯合阿壩州塑造“九綿黃金道 綿阿任逍遙”品牌形象,共同推進大九寨環線文化旅游精品廊道建設,加快落實票根互認、市場共拓和產品共育計劃。
根據兩地共同制定的合作計劃,后續兩地將聯合成都、廣元、德陽等市,圍繞推動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格局、打造九寨環線旅游公路、培育九寨環線旅游產品、完善九寨環線旅游服務體系等事項開展務實合作,讓游客一站式體驗“九綿黃金道”的獨特魅力。
從川渝出發,綿陽的腳步正加速走向全國。
比如,近年來,綿陽赴全國多地開展城市推介活動,既舉行產品展銷“帶貨”,又塑造城市文旅形象,以走南闖北之姿態推動文化“破圈”、謀求發展“破題”。
同時,綿陽在全國推出一系列精品劇目,不斷讓文化穿透力轉化為城市吸引力、競爭力。
比如,2024年,音樂劇《將進酒》在全國火熱巡演100場,榮登2024年中文音樂劇票房榜首。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6月,大型川劇《歐陽修》精彩上演,將這位“通才”式文化巨擘的浩然一生演繹于現代舞臺,在全國成功再塑一個重磅的文化坐標。
長風萬里,共向未來。以四川文旅發展大會為新的時空坐標,從綿陽出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正加速邁向新天地,一個彰顯著“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正蓄勢而起。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