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里的錦繡安逸
在四川,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曾在地圖上“查無此處”;它所在的城市,也低調得如同一位“掃地僧”。
這個曾經查不到的地方,卻曾是鄧稼先、王淦昌、于敏、陳能寬等杰出科學家隱姓埋名,在“一窮二白”中創造出“兩彈一星”偉業的地方——它的名字,叫“中國兩彈城”。這座低調的城市,就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綿陽。
生生不息為綿,山南水北為陽。如今,它終于不再低調。10月29日,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暨第十一屆中國(四川)國際旅游投資大會將在綿陽市梓潼縣召開。
漫步這座城市,細讀歷史檔案,才能真正讀懂硬核城市形象背后深藏的“俠骨柔情”。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右五)、王淦昌(右六)、程開甲(右七)等在梓潼基地 四川省檔案館藏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在綿陽市檔案館陳列的一份檔案里,寫著這樣一段話:“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要做到。”落款是鄧小平,1966年3月30日。
這份來自59年前的自主創新宣言,記錄了一段鮮為人知卻波瀾壯闊的歷史。1969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因國際形勢變化,從青海搬遷至四川綿陽梓潼的群山之中。從此,寂靜的山谷迎來一批批建設者。他們建起千畝廠房、千米防空洞,也肩負起研制核武器、增強國防力量的使命。

1966年3月,鄧小平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題詞 綿陽市檔案館藏
這里有了一個名字——902基地。又因先后完成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及新一代核武器原理攻關等重大國防科研任務,它也被稱為“兩彈城”。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紅磚灰瓦的平房、一床一桌的住所,鄧稼先、王淦昌、于敏等科學家帶領數萬名科研工作者在此隱姓埋名半生。他們,是為天下鑄劍,為蒼生藏鋒,為家國亮劍。
在中國兩彈城投入使用的23年間,這里不僅完成了核武器研制的重大突破,也孕育并踐行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如今,中國兩彈城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工業遺產;2019年,兩彈城內7棟專家宿舍舊址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眾多游客在此漫步,通過沉浸式劇本、5D影院等新穎方式,感受那段崢嶸歲月,汲取迎難而上的力量。

中國兩彈城 圖據“梓潼旅游”微信公眾號

綿陽的硬核“俠義”,從三線建設時期延續至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研制基地在綿陽;實現新中國軍用二次雷達技術“零的突破”的地方,也在綿陽。長虹與九洲集團從起步就承載硬核科技基因,改革開放后分別成為“中國彩電大王”和數字電視設備龍頭,如今更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代表。它們的發展,正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這份創新基因,配得上“科技城”的稱呼。這份創新基因,無愧于“科技城”之名。2000年9月,綿陽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科技城,并且是至今為止中國唯一的科技城。
如今,這里匯聚了20家國家級國防科研院所、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5所高等院校,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居全國第三。已成功舉辦十三屆的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成為全球科技交流的重要平臺。2024年,綿陽位列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百強榜第15位。綿陽還連續兩年獲評全國十大最具科技創新潛力城市。

綿陽科技城新區創新中心 攝影/C視覺 郭超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綿陽正以“兩彈一星”精神攻堅“卡脖子”難題,“綿陽造”不斷為“大國重器”貢獻新力量。而在“川超”賽場上,機器狼與哪吒人偶,正訴說著這座科技之城的別樣浪漫。

俠骨柔情,綿陽的硬核浪漫,早在千年之前便已埋下伏筆。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這里,是詩仙李白的故鄉,詩中所描繪的凌云高樓,便坐落于綿陽。登臨越王樓,憑欄遠眺涪江奔流、群山起伏,那一刻,你仿佛也成為那個挑燈夜讀、晨起舞劍的少年。
而在綿陽,所遇不止李白。竇圌山的奇峰異石刺破云靄,仙海水利風景區的碧波揉碎天光,佛爺洞內藏著喀斯特奇幻秘境,王朗自然保護區靜守著一方未被驚擾的凈土,大熊貓國家公園綿陽片區則是生靈安逸的棲息之地……每一眼,都是驚鴻。

王朗自然保護區秋景 攝影/C視覺 郭超英
從“大江茫茫去不還”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們!我們!”,冥冥之中,錦繡綿陽,正以千年時光,回答著關于人生意義的終極叩問。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