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新聞網訊 10月16日,涪城區城北學區小學語文老師們齊聚在綿陽市高水九年一貫制學校齊賢廳,開展了以“靈動融課堂 精研育新篇”為主題的2025年秋“城北學區靈動課堂教學實踐暨單元整體視域下的單篇精讀優質課展評”活動。
本次活動旨在深入踐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理念,推動單元整體教學與單篇精讀教學的有機融合,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靈動課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城北學區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東辰一小張靜老師執教《在牛肚子里旅行》。本節課通過勾畫關鍵詞句,找出表現紅頭“害怕—悲哀—無奈”和青頭“急忙—冷靜—沉著”的心情變化,想象人物的喜怒哀樂,感受童話故事的奇妙。并設計小組合作完成“友情證據卡”,從文中找出體現青頭和紅頭“非常要好”的線索,并清晰表達理由。感悟“朋友間相互幫助、沉著應對困難”的道理,再次感受童話故事能讓人聽起來有趣,品起來有收獲。
龍門學校梁苧丹老師同課異構《在牛肚子里旅行》。從字詞復習和回顧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導入新課,引導學生了解到“反芻”這個科學知識,知道什么是科普童話。通過找出紅頭的語言和青頭對應的語言和動作,配音分角色朗讀和發揮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感受到這是一場驚險的旅行。也讓學生深刻領悟到青頭、紅頭之間的友誼。最后聯系生活總結課堂,上升到育人價值。
長虹世紀城小學李志鈺老師執教《去外婆家》。課堂以隨文識字、想象品讀為主線,引導學生從“吃的(山楂、柿子、毛栗子),玩的(喂小山雀),看的(杜鵑花、野花)”中感受三大樂趣,結合字理識字與生活分享,體會親情與自然之趣,課堂互動生動,目標落實扎實。
西科大附小張娜老師執教《父愛之舟》。本課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品讀夢境中的感人細節,感受深厚父愛,并理解“父愛之舟”的象征意義。教學過程通過“導、學、點、練”展開,以學生自主品讀感悟為基礎,教師點撥關鍵問題,最后聯系生活進行遷移運用,從而體會父子深情,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高水九年一貫制學校李瑤老師執教《慈母情深》。李老師以“場景品情、以情促寫” 為核心思路,先帶學生聚焦場景品味深情 ,走進低矮潮濕、震耳欲聾的廠房環境,借 “七八十” 反復手法初識母親艱辛;捕捉“我的母親”“立刻” 等鏡頭,以慢讀品細節、快讀悟母愛,體會“我”的成長與責任。隨后引導學生聯想 “鼻子一酸” 的成長經歷,用場景與細節寫作,結合習作展示夯實能力,最后回扣 “舐犢之情” 單元主題,既讓學生共情母愛,又習得情感表達方法。
城郊小學彭怡婷老師帶來古詩教學《出塞》。本節課通過帶領學生誦讀與多種方法品析,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出塞》的雄渾蒼涼與歷史感懷。學生能準確把握詩歌意象與情感,理解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彭老師娓娓道來,創設多種情境與學生互動良好,達成了感悟盛唐邊塞詩歌魅力的教學目標。
青義小學曾思思老師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本課以“郵輪登島”為情境,先通過詞語闖關明確西沙群島介紹維度,再聚焦海島段教找關鍵句,接著分析海底魚的多與美,滲透修辭;最后以朋友圈創作鞏固,結尾銜接單元課文,升華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成綿路小學張英老師執教《讀不完的大書》一課。本節課以"爭當金牌自然探索家"為情境主線,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運用觀察、思考、想象的方法深入文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重點品味了課文中生動的語言,如描寫動物時運用的疊詞、動詞和擬人手法,以及描寫植物時融入的感官體驗和獨特聯想。學生們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窮奧秘與樂趣,還初步嘗試了運用所學方法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并通過摘抄練習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成綿路小學吳敏老師執教《蟋蟀的住宅》。吳老師從學會觀察:回顧描寫法布爾觀察的句子,引導學生學習借助工具、調動多感官等方法進行細致觀察,感受偉大的觀察家。然后去體會表達:勾畫描寫準確的句子,感受“最多”“半掩”“微斜”用詞準確。通過去體會蟋蟀彈琴感受偉大的生命。最后讓學生學會表達:用上觀察方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表達,寫觀察日記《小貓洗臉》。
最后,由深耕語文教學多年,多次獲得省市區級語文教學大賽一等獎的鐘蘭蘭老師作總結。鐘老師用專業的視角為老師們梳理亮點、指引方向,夸贊老師們緊扣素養,課堂有“溫度”與“深度”。也提出細節處需突破“慣性思維”,聚焦“精準”,讓課堂更高效。
涪城區城北學區小學語文組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為“單元視域下單篇精讀”提供了實踐樣本,后續建議在“單元目標拆解—單篇任務設計—課時成果關聯”上形成更清晰的邏輯鏈,讓單篇教學既“靈動有趣”,又能服務于單元素養的整體達成。愿老師們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繼續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細作,收獲更多的精彩與成長!(馮鋰 黃友勇)